缩略图

生活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路径

作者

吴文年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初级中学

引言:在初中阶段,之所以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因此,教学期间,应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地对接,将生活元素融入知识内容中,打造生活化课堂。不过,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更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并未关注该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教师基于生活化视域,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后,能在课堂中营造生活化的情境,使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增强,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育人目标实现。

一、导入生活话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课程教学期间,导入环节是新知识呈现的良好时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在生活化视域下,知识应通过适当的生活元素呈现,教学前,教师利用网络对当前社会热点做出了解,结合即将讲解的知识内容,科学选择具有较高热度的生活话题,借此话题完成导入教学,让学生学习和讨论兴趣有效地激发,完成新知识讲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例如“ 网络生活新空间” 教学,本课重难点内容为“ 网络积极作用” 、“ 网络危害” 、“ 网络陷阱” 等,这些知识导入时,生活话题可设计为“ 你对‘ 网络是把双刃剑’ 是如何理解的?” 话题抛出后,鼓励学生自由地讨论,此过程中,有些学生会给出网络的优势,如在线学习、线上购物、视频通话等,也有些学生罗列出网络的弊端,包含电信诈骗、网络谣言等。通过讨论,学生会对网络的两面性形成认知,并能对其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正确地了解。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所有观点都综合起来,引导学生以正确态度对待网络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深化课程知识解读

从教材内容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比较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相对容易理解,不过有些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而学生因缺乏足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理解知识时可能存在一定偏差[1]。生活化视域下,教师课堂中会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以形象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抽象的知识内容,使知识理解难度有效降低,让学生准确且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 公民权利” 教学,公民基本权利及其意义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时可与生活案例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完成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深入地理解。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如下:“ 按照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一定权利,如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与人格权等,这些权利可依法行使,以维护自身利益。日常生活中,公民权利的行使涉及各种大事小情,具体都包含哪些呢?” 随后,教师依托教材,将其纳入的生活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对情境问题做出思考。在情境驱动下,学生探究兴趣被充分调动,会积极地思考案例的本质,并将案例中每个人所行使的权利分析出来。接着教师继续引导,让学生分析公民权利享有和行使的意义。通过情境创设,知识内容能生动的、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认知,进而形成记忆。

三、引入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学生形成道德认知、法治观念过程中,初中阶段属于关键时期,此时会逐渐增强独立意识,个性见解也开始萌生。基于此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引入生活化的、渐进性的问题,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施展,促进其思维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展,进而持续发展探究思维[2]。

例如“ 遵守社会规则” 单元,此单元共有三个模块,将法律、规则、道德所具备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地呈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应以法律条文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同时把相应问题抛出,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了违法行为,其社会考量的什么样的?社会公序良俗维护过程中,这些规定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过程中,思维深度可不断地拓宽。此外,本单元的“ 社会离不开规则” 教学时,教师可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如“ 在校园中,可见学生随意丢垃圾的现象,这对校园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 公园中部分游客无视‘ 请勿踩踏’ 标识,直接从花丛抄近路拍照,同学们如何看待此行为?游客都这样做会给公园带来哪些影响?” 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让学生规则意识逐渐地强化,形成遵规守纪的行为。

四、组织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依托教学内容合理创设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生活实践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确保既与学生特点相贴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运用,使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 服务社会” 教学,本课以“ 服务社会的意义” 认知为重点内容,同时,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将一些案例介绍给学生,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如赛事服务志愿者、交通引导志愿者等,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意义做出深入思考与分析。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上门看望孤寡老人、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导、社区环境维护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并思考服务社会对自身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提升综合能力。

结束语:在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着眼于时代要求,以生活化视域为基础,对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高度重视,对课堂教学活动做出积极的创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选择生活话题,借此导入课程知识,将学生讨论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期间,应结合具体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深入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并引入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需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持续地升高,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静. 试论生活化思维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分析 [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5, (04): 13-14.

[2]孙长荣.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 [J]. 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5, 11 (12):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