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李敏

宜宾学院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644000

2022 年中央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深化推动法制我国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 , 为新时期中国推动全面依法行政 , 构建民主法制社会明确了前进目标。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治已成为核心支柱。《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将思想理论教育渗透到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对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知识获取、技能培养和道德塑造的能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这门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进行阐述。

一、实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基本思路

课程思政教育的根基在于课程内容,其核心则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时,必须遵循教学本身的客观规律。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核心在于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切忌陷入简单将思政元素机械地嵌入专业课程的误区,使得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完全割裂 ,造成两张皮的境地 [1]。只有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实现充分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整合才能实现整体目标。本课程思政培训与学习课教育的融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1)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法治体系的形成植根于本土社会现实,其核心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契合,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2)将劳动教育纳入劳动法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环节,着重加强劳动伦理观念和劳动发展趋势的教育,构建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技能培训,培育劳动情感与劳动精神,特别是注重培训学生的职业精算,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劳动过程中的契约精神。

(3)根据《劳动法》第三条的规定,劳动者必须履行劳动义务,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同时维护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行为准则。根据劳动法规,员工在工作期间必须确保其提供的劳动符合要求,这属于其法定职责。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 " 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 " 理念,作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生动诠释,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深刻凝练,其内涵涵盖了社会层面的整体性认知,是我们党坚持不懈、长期实践的根本价值观。

基于此,教学团队在专业课教育中传授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法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在每个教学章节中提炼思政元素,例如爱国情怀、法制精神、维权意识、劳动培训、职业素质、契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元素。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具体教学设计

将思政元素融入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的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中,在每一章的教学内容中提炼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体系中,实现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1)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

在对思政内容进行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要遵循的基本理念是防止过度融入思政内容,将专业课程变成思政课程,掩盖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于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构思与规划,在充分保障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融合的前提下,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并合理融入专业核心知识与思政元素。

(3)教学内容的设计的具体细节

以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这门课程的思政改革为基石,充分利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对所涉及的思政教育元素的进行系统梳理。从中筛选出具有重要思政教育价值的知识点,并对这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入解析。

三、思政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想要将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1)注重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例如融入案例教学法、专题研究法、热点讨论法、话题辩论法,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组合[1]。为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学习专业知识与品德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功效。

(2)运用典型案例教学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年的热点案例,精心赛选富含思政元素且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典型实例,在对典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点的剖析,也要兼顾思政教育的层面,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法专业法条的同时,通过的案例的分析,发挥案例对大学生的警示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3)结合热点问题研讨

每年在劳动法领域都会有热门事件从而形成热门话题,引导学生关注本领域热门话题并进行讨论和分析。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下,针对相关热点议题展开探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高度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3]。由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具有很强的思政属性,因此,梳理近三年劳动法领域的经典案例、热点问题,并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政策限制进行探讨,有助于使学习者正确理解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并对人权保障、法制意识产生更深入的认识 。

(4)开展主题辩论

为了实现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双重目标,提升学生法律推理能力。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大议题作为辩论主题 [4]。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社会热点的分析增强学生深入理解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对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理论自信[5]。

参考文献:

[1] 项贤国 , 李锦波 , 朱玲 . 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26(05):68-71.

[2] 张玉东 . 混合式教学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1,(05):18-21.

[3 刘媛 , 程鹏程 . “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 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例 [J]. 大学 ,2020,(48):111-113.

[4] 张福娇. 参与式《劳动法》本科教学方式改革刍议[J]. 劳动保障世界 ,2019,(05):76-77.

[5] 姜磊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J].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 2024 ,2 (02):48-52

基金项目: 2024 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负责人,李敏,项目编号,409-XKCSZKC202402)

作者简介:李敏,1978 年2 月,河南,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