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书法文创”提升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赵丽媛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 734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强调,要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与此同时,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并有效融入基础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教育价值远超于单纯的书写技能训练;陶艺,则是一门融合造型、设计、烧造等多项实践技能的传统工艺。将二者通过“文化创意”的理念相结合,并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创新性转化,能够构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综合实践项目。本项目旨在探索以“书法文创”为主题,以陶艺为输出媒介,在数字化环境下提升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策略与模式。
二、数字化时代“书法文创”与陶艺融合的教育价值
“书法文创”并非简单的书法作品复制,而是以其神韵、笔画、章法为灵感源进行的再创作与产品化过程。将其与陶艺结合,对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
1. 促进美育与劳育的深度融合:书法之美在于线条、结构与意境,陶艺之美在于形态、釉色与质感。学生需将书法的平面之美转化为陶器的立体之美,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审美体验与创造实践。从设计图到亲手塑形、施釉、烧制,全程充满了劳动实践的挑战与乐趣,实现了“以劳育美,以美育人”的目标。
2. 培养跨学科整合与创新能力:该项目自然地融合了美术(书法、设计)、语文(诗词、文字内涵)、信息技术(数字化设计)、劳动技术(陶艺制作)等多学科知识。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接收者,而是需要调动多学科思维,解决如何将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用视觉形象和立体器物表现出来的真实问题,极大激发了创新思维。
3. 赋能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素养的双重提升:数字化工具(如平板电脑、绘图软件、图像处理 APP)是连接书法与陶艺的关键桥梁。学生可以用数码笔临摹碑帖,学习间架结构;进而利用软件对书法字进行变形、组合、叠加图案,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文创图样。这一过程既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切实提升了信息获取、数字设计与创作的能力,是“数字原住民”一代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三、以陶艺为载体的“书法文创”综合实践四阶策略
基于上述价值分析,我们构建了“鉴摹 - 创生 - 融造 - 展评”四阶教学策略,以系统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阶段:鉴摹——文化内涵的数字感知。
1、实践内容:利用数字博物馆资源、书法教学APP(如“以观书法”)、高清碑帖数据库,引导学生欣赏历代书法名作,了解不同书体(如篆、隶、楷)的风格特征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学生使用压感笔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数字化临摹,软件可自动辅助分析笔画顺序与间架结构。
2、能力提升:重点培养 文化理解能力 与 信息素养 。学生从“看”字变为“读”字,感知其文化底蕴;数字化临摹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习的精准性和趣味性。
第二阶段:创生——文创图形的数字设计
1、实践内容:选定一个主题(如“家”“福”“山海”等)或一首古诗,引导学生提取核心书法元素。借助图形设计软件(如 Canva、Procreate、甚至 PPT),将书法字与相关图案、色彩进行创意组合,设计出用于陶艺装饰的纹样图稿。例如,将“山”字与山脉纹样结合,设计成一套茶具的装饰方案。
2、能力提升: 重点培养 创新思维 与 数字化设计与表达能力 。学生从临摹走向创作,思考如何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可应用的视觉语言。
第三阶段:融造——设计方案的实体转化
1、实践内容:这是将数字设计转化为物理实体的核心环节。学生将设计好的图样通过转印纸印坯、釉下彩手绘或刻划等方式施于陶土坯体上。此过程涉及揉泥、拉坯/ 捏塑、晾干、上釉、装窑、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陶艺工序。
2、能力提升:重点锻炼 动手操作能力 、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 耐心、专注的劳动品质 。学生面临如何将平面图纸完美适配于立体曲面、如何控制釉料浓淡等真实挑战,其统筹规划与精细操作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第四阶段:展评——成果的多维数字化展示与评价
1、实践内容: 作品完成后,组织线下实物展览。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延伸:指导学生为作品拍摄照片、录制创作过程 vlog、撰写设计说明,并生成二维码贴在实物旁。通过班级公众号、校园网或虚拟展厅进行线上展示,接收来自师生、家长乃至社会大众的多元化评价。
2、能力提升: 综合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 、 媒体应用能力 及 反思与评价能力 。多维展示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传播价值,而多元评价则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创作,完成实践的闭环。
四、结论与展望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陶艺为输出终端的“书法文创”综合实践活动,为小学生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传统文化创新实践场域。它有效地将技术、艺术与文化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不仅扎实地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全方位地锤炼了涵盖数字素养、审美创造、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在内的综合实践能力。这种模式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教学局限,为小学阶段推进项目化学习(PBL)、深化 STEAM 教育理念提供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生动案例。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与 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结合,让学生设计的虚拟文创作品能叠加于现实环境中进行预览与交互,从而持续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尹少淳 . 文化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 [J]. 美术研究 , 2018(02): 10-13.
[3] 钟启泉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 , 2016, 45(01): 3-25.
[4] 赵洪涛 . 数字媒介下的书法艺术传播与教育创新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0(08): 112-117.
课题信息: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音体美劳心专项一般课题 《数字化时代“书法文创”提升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以陶艺为例》 课题编号:GS〔2024〕GHBZX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