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蒙古长调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路径

作者

刘英雪 鲍峰 王卅

沈阳市旅游学校 辽宁沈阳 110040

引言:蒙古长调作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关键承载者,具备“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真假声相互交替”的艺术特性,被赞誉为“草原音乐领域的活化石”,在 2005 年时,其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作为游牧文明产生的成果,蒙古长调蕴含蒙古族对于自然的尊崇、对生活的记录以及对精神的呈现,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象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发掘,探寻契合当代的传承方式,不仅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予以保护,而且还可以维持蒙古族的文化认同感,这对于多元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蒙古长调的文化内涵解析

1.1 自然崇拜:对草原生态的敬畏与共生

蒙古族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追随着水草的踪迹而居,生活的核心元素涵盖广袤的草原、湛蓝的蓝天、成群的牛羊以及蜿蜒的河流。与自然密切关联的生存模式,使得自然崇拜成为蒙古长调核心内涵里的一项。长调在旋律设计方面,大多对自然的声响进行模仿,例如在《辽阔的草原》曲子中,悠长连绵的音线仿若在模拟草原上微风的轻柔流动,运用真假声交替的“诺古拉”技巧好似在模仿鸟儿的啼鸣以及牛羊的哞叫,使音乐与草原独特的环境完美交融。并且,长调的歌词内容也常对自然的景观进行描绘。

1.2 生活记忆:对游牧生活的记录与再现

作为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声音记录载体”,蒙古长调在其歌词与旋律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生活画面以及情感印记,其详实记录游牧民族的生产活动、情感沟通以及日常琐碎事。在生产劳动的场景下,长调作为劳作的“和声伴奏”。比如,牧民在放牧时会唱起《牧歌》,借助舒缓悠扬的旋律安抚牛羊的情绪;而在迁徙途中,其则会唱起《走马》,利用明快活泼的节奏与马队的步伐相配合。歌词中“赶着牛羊走天涯,跟着太阳找新家”的表述,生动重现游牧迁徙的生活情形。

1.3 民族精神:对自由坚韧的追求与表达

游牧生活被诸多挑战所充斥——草原的气候呈现出多变的特征,冬季极度寒冷,夏季异常干旱,牧民直面自然带来的风险以及生存压力。此种生活经历,雕琢出蒙古族具备“自由、坚韧、豪迈”特质的民族精神,而蒙古长调是此种精神以艺术形式的外在呈现。从旋律的视角审视,长调的节奏具备自由且灵活的特性,不存在固定节拍的约束,例如在《小黄马》曲子中,旋律可以依据演唱者的情感以及现场的具体氛围进行自由的伸缩变化,体现出“毫无拘束的自由精神”。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而言,长调大多传递出乐观与坚韧的情感,即便在描绘生活艰辛的曲目中,蕴藏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例如在《命运之歌》中“,风吹雨打不低头,草原儿女意志坚”歌词,展现出面对艰难困境时的顽强品质。

2 蒙古长调当代传承面临的困境

2.1 传承人断层:传统传承模式难以延续

蒙古长调的传统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即依靠老艺人将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方法传授给年轻一代。但是,此种传承模式在当下的时代面临着传承链条中断的情况。一方面,掌握着精湛技艺的老艺人数量在不断减少,随着时光的流逝,熟练掌握纯正长调演唱技巧的传承人陆续离世,并且在年轻一代中,愿意全身心投入到长调传承事业中的人较少,使得长调技艺有失传的危险。另一方面,传统的传承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以往长调的传承大多在草原放牧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家庭聚会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但如今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年轻的蒙古族群体远离传统的游牧生活,其既缺乏学习长调的合适环境,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学习,如此一来,口传心授此种传承方式依赖的基础逐渐消失。

2.2 受众群体萎缩:与当代审美需求脱节

蒙古长调具备的艺术特质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碎片化的审美习性间存在差别,此种差别使得可以接受蒙古长调的受众人群持续地减少。以往,蒙古长调的受众主若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其了解游牧生活,所以可以领会长调歌词以及旋律中的文化意义;然而当代的年轻人群体,往往更钟情于节奏鲜明、风格多样的流行音乐,对于长调“节奏舒缓、内涵深厚”的艺术表现形式提不起兴趣,难以与之产生情感呼应。

2.3 创新融合不足:艺术形式缺乏时代活力

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中,若蒙古长调仅维持其传统形式,吸引年轻人群体的关注较为困难。并且,当下在创新融合力度不够充分,造成该艺术形式欠缺时代的活力。部分传承者过度地着重于“原汁原味”,对在旋律、编曲以及表现形式上开展创新持拒绝态度,使得长调处于传统的框架内,与当代的舞台以及媒介环境相脱离;少量的创新尝试大多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单纯将长调与流行音乐的节奏相融合,并未深入地探寻文化内涵和当代审美间的契合处,使得创新的作品显得生硬,既丧失传统的韵味,又难以得到当代受众的认可。

3 蒙古长调的当代传承路径

3.1 教育普及:夯实传承的群众基础

经由校园教育以及社会普及,促使更多人对蒙古长调了解、开展学习,培育潜在的传承者与受众群体,稳固传承的根基。在校园教育的范畴内,可以将蒙古长调引入蒙古族聚居区域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体系中,编撰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借助学唱简易的长调片段,激发其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则引导其研习长调的基础技巧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与此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蒙古长调的选修课程,吸引非蒙古族的学生积极参与,拓宽受众的规模。

3.2 数字化保护:拓展传播边界与保存方式

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蒙古长调的保护与传播方式予以创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拓展其影响力范围。一方面,构建“蒙古长调数字档案库”,具体而言,对老艺人演唱的音频、视频开展高清晰度的录制工作,对歌词、曲谱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然后按照一定类别将资料存储在数字平台,如此一来,既能达成技艺的永久性保存目标,又有助于后代人进行查阅和学习。另一方面,依靠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即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蒙古长调的演唱片段以及相关文化解读视频,以“简洁、直白、快速”的形式契合当代受众的喜好习惯,吸引年轻人群体的关注。

结语

蒙古长调不仅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还可视为蒙古族自然崇拜观念、生活过往记忆以及民族内在精神的文化承载之物,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关键根基所在。在当代对蒙古长调进行传承时,遭遇传承人群体出现断层、接受与欣赏其的受众规模逐渐萎缩、创新发展不足等难题,从本质来讲,这些问题是传统艺术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适配性问题。借助开展教育普及活动扎实筑牢群众基础、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以拓宽传播的范围边界、推动创新融合发展增强其契合时代发展的活力等途径,既可以悉心守护住蒙古长调的传统核心内容,又可以促使其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其的传承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赵璞 . 蒙古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传承——以长调为例 [J]. 艺术教育 ,2021,(08):92-95.

[2] 田宁 .从《牧歌》到蒙古长调 [J]. 艺术大观 ,2021,(18):7-8.

作者简介:刘英雪(1973-),男,辽宁人,本科,讲师,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鲍峰(1973-),男,辽宁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王卅(1981-),女,辽宁人,本科,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