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优化物理作业,实施课程标准

作者

曹波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四川省乐至县 641500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一对物理教育目的的定位,物理学科教育专家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具体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研制,明确了具体教学的方向,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课堂,虽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已经进行了创新,但作业观尚未转变,实际教学中仍然实行“题海战术”,实行千人一面的统一作业,学生课外负担重,课外作业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巩固、提高、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

一、《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

1、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生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传统物理作业设置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注重智力测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这个指挥棒“指使”很多教师实行“题海战术”,布置的是千人一面的统一作业,学生课外往往处于题海之中,有做不完的习题,想不尽的难题,学生课外负担重,但收效甚微。学生有厌做心理,抄袭作业现象普遍,课外作业往往流于形式。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 7 种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具体说来,传统物理学习评价作业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作业“统一”

长期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总是全班统一一致,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统一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及作业难度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这样的“统一”作业,遏制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二)缺乏合作

传统作业往往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注重独立思考,忽视合作学习的方式。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较差。调查中,问到:“面对作业中碰到的困难,通常会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的只占 37.28% 。诚然,独立思考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但现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协作。况且,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换一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在某方面很擅长,但在另一方面就有可能有缺陷,因此,只有通过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才能成功。

(三)脱离实际

以往的作业围绕书本做文章。一方面,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与实际生活脱离的事实;另一方面,学生完成作业也不需要深入生活,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仅靠冥思苦想,纸上谈兵即可。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引起学生的反感。《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就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现阶段的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对物理的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或者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单一

传统的作业批改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真实互动,作业评价方法、主体、形式单一。这种“只见分数不见人”以及“非对即错”式的“机械”批改,在师生之间的桥梁上设置了路障,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现自己的发展潜能,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总的说来,传统的作业过程只是教师意志的体现,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是教师按照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格式,对学生变相“灌输”的过程。这种千篇一律的作业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千人一面”,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作业

结合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这就要求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过去的统一、专制走向“相对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多样性、合作性、实践性、整和性、批改的赏识性,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让作业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家校互通的桥梁。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性作业,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或者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终生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结语:

总之,在《课程标准》全面实施,课程新理念全面落实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更要重视“习行之功”,因为作业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良性的“生态系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钱江 . 实践型作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6,(09):54-55.

[2] 张志秀 .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4,(2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