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路径探究

作者

努尔兰古丽·加尔恒

中共吉木乃县委员会党校

2022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1] 吉木乃县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中哈边境的重要门户,这里不仅是守卫国土的前沿阵地,更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戍边历史文化。从老一辈护边员的坚守,到多民族群众携手戍边的生动实践,红色戍边文化已成为吉木乃县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红色戍边文化资源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仍是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由此,从历史文化和价值引领等维度研究阐释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的赋能作用对于增强国家认同、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体现

(一)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是凝聚民族向心力的精神纽带

“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这是吉木乃人历代守边的真实写照。在吉木乃县漫长的戍边历史中,各族军民并肩作战、共同御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经过长时间的放牧斗争,1999 年别尔克吾和科克别特两处争议区共 106 平方千米的土地,正式回归祖国的版图[2]。守边,吉木乃县各族人民群众的最高最求,而这些红色戍边故事生动诠释了“爱国守边”的深刻内涵。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跨越地域与民族界限,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精神记忆中找到情感共鸣,强化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

(二)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载体

吉木乃县拥有丰富的红色戍边资源,萨尔乌楞村、牧业寄宿学校旧址(红色研学基地)、龙珠山地道、186 戍边文化馆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课堂。吉木乃县委党校联合松原市委党校整合红色戍边资源、特色展馆等,打造实体化培训阵地,共同形成“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专题式的讲授及沉浸式的体验,使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精神力量,激励各族群众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与奋斗实践之中。

(三)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红色戍边精神引领下,吉木乃县各族人民群众在共同戍边、共同建设过程中,打破了民族间的隔阂与界限,用实际行动诠释团结的力量。各族群众在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中,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感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二、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做法

(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吉木乃戍边精神,加强习近平总书记给萨尔乌楞村回信精神的学习宣传。创作具有吉木乃地域特色文艺精品 3 部,不断讲好吉木乃故事。打造特色“实景课堂”教学示范点54 个,开展教学65 期,覆盖群众4000 余人。同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节点,通过“马背宣讲”“冬不拉宣讲”等形式,深入开展宣讲活动 1200 余场次,惠及群众 8000余人次。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惠民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 140 余场次,惠及群众1.4 万余人。

(二)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深化文旅、体旅、交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路线和文旅品牌。打造吉木乃口岸—龙珠山地道—萨尔乌楞村精品旅游路线和“骑马戍边游”红色主题特色旅游路线。结合乡村旅游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观摩会和农产品展销会,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特色毡房223 座,奶制品合作社(家庭牧场)121 家。萨尔乌楞村 2024 年接待游客达 2.4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2.5 万元,带动 25 名村民就业,村集体通过红色文创产品开发、民宿经营等实现增收。

(三)打造萨尔乌楞爱国主义课程体系

县委重点关注萨尔乌楞村的红色资源利用,打造吉木乃县爱国戍边党性教育基地。同时,吉木乃县委党校联合松原市委党校,整合红色戍边资源、特色展馆等,打造实体化培训阵地。截至目前,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已纳入党校主体班次,同时,已承接陕西省委党校 2025年春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等3 期选调外培训班次,共计培训学员人数可达250 余人次。

三、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存在

(一)红色戍边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转化利用程度低

目前,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开发存在浮于表面的问题。当下开发建设主要聚焦于展馆陈列、道路文化标识等硬件设施,而对红色戍边文化的历史脉络梳理、精神内核提炼缺乏系统性研究,未能将老一辈护边员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转化为触动心灵的文化力量。同时,对当地极具代表性的革命人物和感人事迹挖掘不够深入,未能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戍边文化的独特魅力,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此外,在研学课程设计方面,内容较为单一,缺乏深度和创新性,未充分融入守边员世代坚守的动人故事、军民携手共建边疆的历史细节,导致参观者无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的深厚底蕴,体验流于形式,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宣传方式创新性不强

其一,宣传形式较为单一。萨尔乌楞村主题教室、戍边展馆多依赖传统的图文展示、语音讲解等静态呈现方式,以“听”“看”为主的单向输出模式,难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部分讲解员因缺乏系统培训,讲解内容生动性与深刻性不足,未能将戍边故事立体化、情感化呈现,导致群众难以深入理解戍边精神内涵,文化体验停留在表层,削弱了戍边精神的传承效果。其二,宣传内容深度不足。对吉木乃县独具特色的兵地文化融合发展成果、百年口岸历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挖掘不充分,未能将其与戍边精神有机结合,缺乏对文化背后时代价值与精神内核的深度解读,使得红色资源宣传碎片化,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制约了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

(三)文旅融合不够

一方面,萨尔乌楞红色旅游线路、通天洞遗址、口岸等旅游资源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整合与优化。各景点间缺乏有机串联,未能形成主题鲜明、层次丰富的精品旅游线路,游客难以获得连贯且深度的游览体验,导致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整体吸引力不足。同时,宣传推广手段单一,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数字化等创新方式,红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吉木乃县虽拥有刺绣、木雕等丰富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但文旅融合的转化能力较弱。缺乏对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设计与创新开发,未能将红色戍边文化、民族风情等元素融入其中,导致市场上缺乏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特色文创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对文化纪念品的消费需求,也限制了文旅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四)各主体之间协同合作不够紧密

当前,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开发利用缺乏统筹全局的专职部门或单位,尚未构建起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管理体系。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乡镇、文旅、宣传、教育等部门及单位之间存在职能交叉、责任划分模糊等问题,导致在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管理与整合工作中,常出现多头管理或相互推诿现象。各单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乡镇受限于资金、人才等资源,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中进展缓慢;而部分部门因缺乏沟通协调,各自制定的开发计划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的情况。这种分散化、碎片化的管理现状,极大削弱了红色戍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整体效能,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产业的规模化、系统化发展。

四、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强大合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红色文化保护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价值挖掘阐释,推进合理利用,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县委、县政府要将红色戍边文化深度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红色戍边文化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县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共同推进的局面。

(二)弘扬吉木乃戍边精神,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

吉木乃红色戍边历史,是一部由吉木乃县各族群众共同创造的共同体历史,吉木乃戍边精神,是吉木乃人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共同培育起来的精神富矿,是最能激起全县各族人民情感共鸣的优秀本土文化。在新时期,对吉木乃戍边精神加以研究和阐释,并结合新时代新任务赋予吉木乃戍边精神新的使命和内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吉木乃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三)抢救挖掘吉木乃戍边文化

吉木乃县戍边历史是自上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吉木乃县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用马鞭和身躯守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斗争史,体现了吉木乃县各族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人物和光辉事迹。尤其是老一辈护边员年龄多在 70—80 岁左右,已有部分护边员离世,对吉木乃县边境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抢救性挖掘和整理老一辈护边员的人物形象、戍边事迹刻不容缓,急需进一步挖掘、抢救边境文化资源,对爱国戍边人物和革命历史故事进行再整理,保存戍边历史资料。

(四)深入实施红色文化浸润工程

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将红色戍边文化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让基地的文化浸润作用发挥更大影响,同时,借助萨尔乌楞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的契机,深挖爱国守边故事、典型案例,开发专题课、案例课等特色教育模块,打造精品现场教学点,提升教学感染力。培养一支熟悉本地历史、善于讲好戍边故事的党校师资队伍及讲解员队伍。

(五)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发边城红色旅游产业链,促进戍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吉木乃戍边精神焕发出时代光彩。用好国门、萨尔乌楞、龙珠山地道等红色文化资源,提升萨尔乌楞戍边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同时,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民俗等文化元素,以口岸、公园广场、乡村社区为重点,铺陈中华文化底色。

(六)创新吉木乃红色戍边文化宣传方式

要广泛开展“爱祖国、游家乡”学习体验教育,组织各级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农牧民群众广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宣传护边员爱国感恩守边的典型事迹,激励和引导广大边民增强爱国戍边、守土有责、护边光荣意识。组织各族群众、各行各业群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各族群众崇尚文明、友好向善。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要支持社会各类文艺创作,引导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吉木乃县和谐稳定、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繁荣文化成果,讲述吉木乃故事,增强各族群众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各族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总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原则,是对各民族共命运、共责任、共未来的深刻认同。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融合地域特色、传统与革命信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明显的政治引领作用、教育引导价值以及文化塑造作用。进入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深挖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价值,构筑吉木乃县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确保民族工作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前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能够集聚民族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从而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2022 年 7 月,习近平《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2]《中国共产党吉木乃县历史大事记(1949—1999 年)》

(备注:2024 年度阿勒泰地区党校系统课题“运用吉木乃县红色戍边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