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刘东明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多样,数据泄露事件频发,给民航运营安全、旅客权益 誉带来了 重威胁。因此,研究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原理,明确其重要性,剖析现存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保障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原理分析
1.1 数据加密原理
在民航信息系统中,大量敏感数据如旅客身份信息、航班运营数据、空管指令等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存在被窃取或篡改的风险。通过加密算法,如对称加密算法(DES、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RSA、ECC),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对称加密算法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加密速度快,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传输;非对称加密算法则使用公钥和私钥,公钥公开用于加密,私钥保密用于解密,在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1.2 访问控制原理
访问控制是限制用户对民航计算机网络资源访问的重要手段。基于用户的身份、角色和权限,对系统资源进行细粒度的访问控制。通过身份认证机制,如用户名 / 密码、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等,验证用户的身份合法性。角色访问控制(RBAC)模型根据用户在民航组织中的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
1.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原理
防火墙作为民航计算机网络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设置访问规则,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包,阻止非法网络流量进入内部网络。它可以基于 IP 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等进行过滤,有效抵御外部网络的攻击。入侵检测系统(IDS)则实时监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及时发现并报警入侵事件。入侵防御系统(IPS)在 IDS 的基础上,具备主动阻断攻击的能力,能够实时阻止入侵行为对民航信息系统的破坏。
2. 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2.1 保障国家安全
民航业是国家战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一方面,民航网络承载着大量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如军事航班的调度、重要人物的行程安排等。一旦这些信息被窃取或篡改,可能会被敌对势力利用,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民航基础设施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如机场的通信导航系统、空管中心的指挥系统等。如果这些系统遭受网络攻击,可能导致航班延误、空中交通混乱,甚至引发航空事故,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安全。
2.2 维护行业稳定运行
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民航业稳定运行的基石。民航运营涉及众多复杂的系统和环节,包括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系统、机场地面服务系统、空管指挥系统等。这些系统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民航运营体系的瘫痪。例如,英国航空曾遭受网络攻击,导致大量旅客信息泄露,航班预订系统瘫痪,数千个航班受到影响,给航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2.3 保护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民航业的首要任务,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航班预订和值机过程中,旅客需要提供个人身份信息、联系方式、支付信息等敏感数据。如果这些信息被泄露,旅客可能会遭受诈骗、盗窃等侵害。同时,民航网络系统的安全也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例如,飞行数据记录系统、飞机健康管理系统等通过网络将飞机的运行数据传输到地面,以便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如果这些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或干扰,可能会导致地面人员对飞机状态的误判,从而影响飞行安全。
3. 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层面问题
3.1.1 网络架构复杂且脆弱
民航计算机网络涉及多个子系统和部门,包括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网络架构复杂多样。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也引入了更多的安全漏洞。例如,机场的行李处理系统、安检系统与航空公司的运营系统、空管的指挥系统相互连接,一旦某个子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可能会迅速蔓延至整个网络。而且,部分民航网络设备老化,性能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和安全威胁,容易出现故障和被攻击的风险。
3.1.2 数据加密技术有待提升
民航系统中存储和传输着大量敏感信息,如旅客身份信息、航班运营数据、空管指令等,数据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部分民航企业采用的数据加密算法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些旧的加密算法可能已经被破解或或者因其强度不足而存在被破解的潜在风险。同时,在数据加密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加密密钥管理不善的问题,如密钥泄露、密钥更新不及时等,导致加密数据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3.1.3 入侵检测与防御能力不足
尽管民航网络已经部署了一定的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但面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网络攻击手段,这些系统的能力显得不足。一方面,入侵检测系统的规则库更新不及时,无法及时识别新型的网络攻击行为。另一方面,入侵防御系统在处理高流量和复杂攻击时,可能会出现性能瓶颈,无法有效阻止攻击。
3.2 管理层面问题
3.2.1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民航企业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漏洞。安全策略和流程不够明确和细化,导致员工在操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容易出现安全失误。例如,在访问控制方面,可能没有严格规定不同岗位员工的访问权限,使得一些非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敏感信息。
3.2.2 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保障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还需要员工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然而,目前部分民航企业员工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使用弱密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在公共网络环境下处理敏感信息等不安全行为,这些行为都可能给民航网络带来安全风险。
3.2.3 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
当民航计算机网络遭遇安全事件时,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至关重要。但目前部分民航企业的应急响应机制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演练。在面对安全事件时,可能无法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导致事件的影响扩大。例如,在发生数据泄露事件后,如果不能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旅客,并采取措施防止信息进一步泄露,将会给旅客带来更大的损失。
3.3 外部威胁层面问题
3.3.1 网络攻击日益复杂多样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黑客攻击手段不断升级,针对民航计算机网络的攻击日益复杂多样。除了常见的病毒、木马攻击外,还出现了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零日漏洞攻击等新型攻击方式。这些攻击手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针对性,能够绕过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对民航网络造成严重威胁。例如,APT 攻击可能会长期潜伏在民航网络中,窃取敏感信息,而不被发现。
3.3.2 供应链安全风险增加
民航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到众多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供应链安全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存在安全漏洞,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进而威胁到整个民航网络的安全。例如,某些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可能使用了第三方开发的软件,如果该软件存在安全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漏洞入侵订票系统,获取旅客信息。
3.3.3 法律法规和监管挑战
目前,针对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在一些地区,可能存在监管空白或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民航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合规成本增加,同时也难以有效约束企业的行为。
4. 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中提升网络安全的措施
4.1 技术攻坚:筑牢民航网络安全基石
4.1.1 架构优化与设备革新,强化网络韧
民航计算机网络涉及多个子系统和部门,复杂且脆弱的网络架构易引发安全漏洞扩散。为此,需进行网络架构优化,采用分层设计理念,将网络划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明确各层功能与接口,降低网络复杂度。例如,合理分层隔离机场的行李处理系统、安检系统与航空公司的运营系统、空管的指挥系统,减少子系统间的直接耦合,防止安全问题快速蔓延。同时,加强网络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定期评估设备性能和安全性,及时淘汰老化设备,更换为具备更高安全性能和处理能力的新设备。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详细记录运行状态、维护日期、维修内容及结果,以便于追踪和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1.2 加密升级与密钥严管,守护数据机密
数据加密是保障民航信息安全的关键,但目前部分加密算法存在隐患且密钥管理不善。应升级数据加密算法,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及时替换存在安全隐患的旧算法,关注并探索量子加密等前沿技术在密钥分发等环节的应用可能性,同时积极采用经国际认证的更强健的经典加密算法(如 AES-256, RSA-4096)。定期对加密算法进行安全评估和审计,确保其能有效抵御攻击。在密钥管理方面,建立严格的密钥管理制度,采用密钥管理系统对密钥的生成、存储、分发、更新和销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密钥生成采用安全随机数生成器,存储采用加密方式并存储在硬件安全模块(HSM)中,分发采用安全通道和数字信封技术,定期更新密钥并设置合理有效期,怀疑泄露时立即更换。
4.1.3 检测防御强化,抵御网络侵袭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现有的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能力有限。要持续更新入侵检测系统的规则库,建立专业安全团队跟踪研究最新攻击手段和趋势,及时将新攻击特征添加到规则库中。同时,采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分析和建模网络流量与用户行为,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和潜在攻击,提高检测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入侵防御系统,进行性能优化和升级,采用分布式架构和负载均衡技术,提高处理高流量和复杂攻击的能力。加强与其他安全设备如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VPN)的联动,形成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
4.2 管理提升:构建民航网络安全防线
4.2.1 制度完善与监督考核,规范安全行
不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会导致员工操作缺乏明确的规章依据。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详细、明确的安全策略和流程,涵盖访问控制、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审计等各方面。例如,在访问控制方面,根据员工岗位和职责,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明确规定其可访问的系统资源和数据范围。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员工安全操作,将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行为,鼓励员工参与制度完善和改进。
2.2 培训宣传并举,提升安全意识
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信息安全的一大隐患。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制定系统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操作规范、常见攻击手段及防范措施等。通过安全宣传活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在公司内部张贴宣传海报、发布提示信息、举办知识竞赛等,让员工时刻牢记信息安全重要性,自觉遵守安全规定。
4.2.3 预案健全与演练强化,提升应急能力
不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会导致安全事件处理不及时。要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事件分类、响应流程、责任分工、 恢复措施等内容,并定期修订完善。加强应急演练,定期组织模拟安全事件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演练结束后总结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建立应急响应团队,明确成员职责和联系方式,确保安全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响应和处理。
4.3 外部应对:化解民航网络安全威胁
4.3.1 合作研发并进,抵御复杂攻击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要加强与安全机构的合作。与专业网络安全公司、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享安全情报和技术资源,及时获取最新攻击信息和防范措施,提高自身安全防护能力。采用安全众测方式,邀请安全专家和黑客对民航计算机网络进行安全测试,发现潜在漏洞并及时修复。同时,加强自身安全研发能力,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和创新,开发适合民航业特点的安全防护技术和产品。
4.3.2 供应商严管,降低供应链风险
为应对供应链安全风险,要加强对供应商的安全管理。在选择供应商时,严格评估其安全资质和信誉,选择具有良好安全记录和可靠安全保障能力的供应商。与供应商签订详细安全协议,明确双方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定期对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安全审计和评估,要求其及时修复安全漏洞。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对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的供应商进行限制或淘汰。
4.3.3 遵循法规与加强自律协作,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针对法律法规和监管问题,民航企业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研究,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符合要求。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动建立统 的、与国际接轨的民航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了解政策要求变化,主动接受检查和指导。同时 加强行业内的自律和合作,共同维护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秩序。
5. 小结
本文围绕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展开系统研究,分析了其原理和重要性,揭示了当前存在的技术、管理和外部威胁等多方面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通过研究可知,提升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水平需要技术、管理和外部应对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兴技术可为信息安全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如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安全监测和防御;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风险,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安全保障策略。因此,民航业应持续关注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安全研究和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体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确保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王挺 . 马勇 . 朱涛 . 民航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