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活动设计的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
赵辉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 226000
一、理论溯源:教材活动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一)概念界定:教材活动设计的核心要义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由教材编写者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与核心议题撰写而成。其中,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强调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以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探究任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活动设计的过程建构,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非结果上面,它倡导在“做中学”“思中学”“辩中学”,学生用探究、合作、体验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亲身参与和互动中建构知识、锤炼思维。
(二)类型划分:教材活动设计的多元样态
教材活动设计依据其功能指向和活动形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知识建构型活动主要是关于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梳理与整合,形成稳固的知识网络。
情境探究型活动以真实、复杂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象、探究原因。例如,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设计“分析某地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探究活动。
社会实践型活动强调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鼓励学生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方式,体验社会生活,参与公共事务。例如,开展“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调查与建议”的实践活动。
二、价值彰显:教材活动设计的多维育人功能
(一)立德铸魂:价值引领与素养培育的载体
教材活动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和国家发展成就之中,学生在分析“网红经济”的利弊、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时,在真实情境的驱动下,主动思考,实现了从“知道”到“信服”再到“践行”的深度转变。
(二)赋能教学:课堂转型与模式创新的引擎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而教材活动设计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课堂的中心任务从教师围绕知识点展开变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的角色也从“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堂多向的对话、碰撞与生成,成为了学生思维能力、价值观念等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
三、实践困境:教材活动设计的现实挑战
(一)设计之困:形式化与浅表化倾向
目前教材活动设计在实践中暴露出形式化与浅表化的倾向,表现为:其一,“为活动而活动”,这些活动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与热闹,如简单的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缺乏深度的认知冲突和价值思辨,学生参与后往往“一笑了之”,未能学习到知识的本质与价值的核心,活动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其二,情境的“伪真实”,部分活动情境虽然取材于社会生活,但是到了教材上,一般是经过简化、美化甚至“脸谱化”处理后,失去了原有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成了戴着情境帽子的习题,学生很难培养出面对复杂困难的解题能力,思辨训练流于表面。其三,问题的“低层次化”,活动设计中的问题链往往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等事实性、理解性层面,缺乏“如何评价”“如何应对”“假如……会怎样”等高阶思维问题,学生的深度思考得不到有效拓展。
(二)实施之难:组织化与引导力不足
课堂实施环节面临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教师层面看,一是角色转换的“不适感”,许多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难以从课堂控制者的角色中抽离,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有的不敢放手,过度干预了学生的探究过程;有的则是完全放任,课堂秩序混乱,活动内容偏离预设轨道;二是过程引导能力短板,成功的活动教学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课堂组织、动态观察、即时点评和精准追问的能力,但部分教师没有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学生讨论或回答跑偏时,无法进行有效引导和价值澄清,活动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
学生层面看,一是参与能力的“不均衡”,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批判性思维等能力普遍较弱。在小组活动中,容易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少数优等生主导讨论,多数学生是“看客”心态,活动参与度与实效性参差不齐;二是评价体系的“滞后性”,传统的纸笔测验难以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合作精神、探究态度、创新思维等。评价方式的单一,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不足,教师也难以准确评估活动的育人效果。
四、策略构建:教材活动设计的优化路径
(一)精研设计:立足学情,靶向目标
1. 目标靶向化:在设计或改编活动前,教师需明确该活动在培育哪些核心素养,活动任务、情境创设和问题设置都应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避免活动目标模糊。例如,目标是培育“科学精神”,活动设计就应着重于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引领学生论证分析和批判性质疑。
2. 情境真实化:教师应积极引入具有典型性的真实社会议题作为活动情境,也可选取最新的时政新闻,甚至是学生身边的校园、家庭生活事件,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分析中,感受理论的现实力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施过程:主体参与,教师赋能
1. 赋权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要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和话语权还给学生,在活动开展中的小组分工、角色设定等流程可以交由学生自行安排决定,这样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度参与,承担相应责任;课程讲述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相互辩驳,营造一个民主、包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
2. 赋能教师,提升课堂引导艺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敏锐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成性问题,并设计追问策略,如“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深化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采用即时点评的方式,对论述观点展开指导;适时介入,在讨论陷入僵局或偏离主题时,及时提醒,确保活动始终围绕核心目标高效推进。
五、结论
教材活动设计承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未来,我们将聚焦于不同类型活动设计的精细化开发、信息技术与活动教学的深度融合等议题,切实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完成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普海燕 .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综合探究”项目式学习行动研究 [D].西南大学 ,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3946.
[2] 杜方 .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政治新教材运用的策略研究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1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