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一生
李娟
长治市潞州区实验幼儿园
课程背景:
学期初,幼儿园以“生长的力量”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请小朋友讨论,诺诺小朋友说,他曾经在家里养过蚕,他姥姥家门口有桑葚树。这一话题引起了小朋友的兴趣。
老师的话: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活教材”,《指南》中指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在这样蓬勃盎然的春季,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似乎也听到小朋友们向上生长的拔节声。“生长”是什么?又有哪些“生长的现象”呢?蚕这一生命是非常神奇的,它生长的周期短,一生的变化又丰富。非常适合孩子们去见证和体验生命的轮回。
我园提出了园本灵动课程,为追随幼儿兴趣和探究欲望,也为了让幼儿体验生命的奥妙,我们决定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蚕宝宝”的世界。
于是,有一天,班里来了一批新客人,引起了小朋友的“围观”……
探究过程:
一、认识蚕宝宝
熙熙:“这白色的小泡泡是什么呀?”诺诺:“这是蚕,我家里养过蚕。”在孩子们的期待下,蚕宝宝孵化出来了。熠熠:“蚕宝宝这么小呀,我都差点看不见!”鹏鹏:“蚕宝宝像蚂蚁一样,黑黑的。”

老师的话:很多孩子是没有见过蚕的,在观察与分享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小小的蚕卵,蚕出来以后留下的白色的小泡泡,还有蚕刚出生时的样子。近距离的直接感知胜过千言万语的解说。
二、蚕宝宝的食物我们的讨论:
洋洋:“蚕宝宝吃什么呀?”
辰辰:“蚕宝宝只吃桑叶就长大了吗?”
靓靓:“蚕宝宝喝水吗?”
诺诺:“我以前是在老家养的蚕,我姥姥家那里有桑叶,现在哪里有桑叶呢?”
“桑树上有桑葚,蚕宝宝会吃桑葚吗?
我们的发现:
在养蚕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孩子们直接观察,有些通过查资料逐一得到了解决。
蚕宝宝主食是桑叶,但是也可以吃一些榆树叶子,可以吃一些生菜。我们找到了一棵很小的桑树,那桑树也是刚刚发芽,只长出几片小小的薄薄的叶子。每次去摘几片,放在盒子里给蚕宝宝吃,可是过一段时间叶子就干了。尤其经过一个晚上,早上来看的时候盒子里的叶子总是干干的。
我们遇到的困难: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减缓叶子的干呢?或者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蚕宝宝更好地把放进盒子里的叶子吃干净呢?
经过查找资料,孩子们学到了一个小妙招。我们给放蚕的塑料盒子加上盖子,这个盖子呢,我们仍然是透明的塑料盒子,只是在上面扎了一些孔洞。既方便孩子们观察,也给蚕透气了。而叶子呢,虽然我们的叶子小小的,薄薄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们撕的更小一些,或者用剪刀剪开。这些撕开和剪开的小口子更方便蚕吃了呢。
孩子们改良了这个盒子之后,经过观察,发现叶子确实干的慢一些了。以前早上入园时放进的叶子在中午准备午睡时就干瘪了,改良以后中午准备午睡的时候叶子也是比较翠绿的。这样让我们一次摘的叶子更耐用,而且晚上时间比较长,蚕能吃到相对新鲜的叶子时间就更长了。
老师的话:
在观察与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然地提出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自然引发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这样对蚕的认识会慢慢地深入了。把叶子撕小一点,或者剪开一些,也会锻炼到孩子的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手眼的协调等等,对孩子们也是非常有益的活动。老师要做的就是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和问题,给孩子们提供所需的资料和工具,支持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
我们的发现:
蚕宝宝不喝水,刚下过雨的桑叶或者早起摘的有露水的桑叶不能直接摘了给蚕宝宝吃,有灰尘的桑叶也不能,可以洗干净再晾干给蚕宝宝吃。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但是桑叶的汁水会含有水分,蚕宝宝会获得身体需要的水分,维持身体的生长
三、蚕宝宝的便便图图:“这黑黑的小点点是什么呀?”
欣欣:“是新的蚕卵吗?”
妍妍:“会不会是蚕的粑粑呀?”
图图:“啊,是蚕的大便便?哈哈”他笑成了一团。
确实是蚕的大便便,一开始也是小小的小黑点,慢慢地也变了,变大了。
四、蚕吃得很快。
蚕食,蚕吃东西的时候发出“沙沙”的声音。并且吃得很快,很快叶子上就出现一块小洞洞,有时会留下叶脉。它们对桑叶的需求很大,蚕宝宝也越长越大、越长越白。它们大小长度不等,可能有的出生晚或者桑叶吃得少。

老师的话:
这个过程,我经常会想到“蚕食”这个词。有些词是很早就会输入到孩子们心中,也许在长大了的某个时刻,这个词给你的印象会格外深刻,你会更能领悟它的意义。这是教育的隐形和显现。
五、蚕结茧了。
熙熙:“老师,我们的蚕哪里去了,怎么越来越少了?”诺诺说蚕在这个白色的东西里了。
是哦,蚕结茧了。变成了蛹。这一生命的重大变化自然会引发孩子们不时来观察。

六、破茧成蝶。
我们的讨论:
第一只蚕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蝶。“老师,它是蝴蝶吗?”“老师,它不像蝴蝶啊?”“老师,毛毛虫会变蝴蝶?”孩子们热切地讨论。午睡起来孩子们又来看,“老师,找不到那只蝴蝶了,它飞走了?”
第二天曦曦说 :“老师,我看到那只蝴蝶了,昨天晚上我们吃烧烤的时候,看到了那只蚕变的蝴蝶了……”我心想:“孩子们真可爱,那只蚕蛾飞得可真远”
越来越多的蚕蛾出来了。新的问题来熙熙说“蚕蛾吃东西吗?
鹏鹏问“老师,它是不是坏了,它拼命的煽动翅膀,可就是飞不起来。”
过了两天,有蚕蛾死了
熙熙说:“老师,有只蚕蛾死了,它的颜色变成了棕色”。鹏鹏说:“是不是被别的蚕咬死了?”
我们的发现:
经过了解,蚕蛾翅膀小小的,身体比较大、比较重,家蚕不会飞。它拼命地煽动翅膀是在找女朋友,想结婚生蚕宝宝呢。孩子们知道蚕蛾不吃东西,产生了卵之后,就会死去。心中有一种悲伤。感觉生命如此短暂。但是卵同时又是一种新生,生生不息,生命的轮回。
教师反思与小结: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说过:“学前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也应将儿童发展有效纳入到社会需求的轨道”。 活动中孩子们从一开始不认识蚕宝宝到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学会照顾它们,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变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看出,活动中孩子们都是源于生活,一点点的自然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对蚕宝宝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一系列互动中,孩子们学会了照顾蚕宝宝,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真正促进了幼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