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如何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张思盼
朝阳市群众艺术馆 辽宁朝阳 122000
在当代的文化生态中,美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已从被动反映转为主动的介入和构建。美术不再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孤立审美,而是通过多种路径渗透并激活群众文化,成为群众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美术不再单纯是群众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其发展进程中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通过赋能、升华、传播和联结,全方位地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长久发展[1]。
一、赋能,美术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参与度与创造力
群众文化的发展根基在于群众的广泛参与。美术通过降低门槛、提供工具和创造场景,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创造活力和积极能动性。
1. 提供表达工具与范式
专业艺术家通过举办公益性的绘画、剪纸、陶艺等工作坊,将技法与美学观念传递给普通民众,提升其创作能力,使群众文化的表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粗糙”走向“精良”。群众在创作时,会下意识地模仿和借鉴专业美术作品,如年画构图、影视海报色彩,无形中提升了自身创作的视觉质量和欣赏能力。
2. 创造参与性文化场景
为大众提供直接参与到美术创作的机会。比如社区壁画共创、大地艺术节等项目,邀请居民直接参与创作。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鼓励当地老人与艺术家合作,将废弃的农田和房屋变为艺术现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高强度的群众文化发展实践。
当前社会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起的全民绘画挑战、我的家乡我的画等话题,通过数字媒介创造了低门槛、高互动的参与场景,激发了海量的用户原创内容,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数字群众文化现象。
二、升华,美术提炼群众文化中的内涵与审美价值
群众文化源于生活,有时难免过于程式化和琐碎。美术能对其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赋予其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2]。
1. 题材的提炼与叙事化
群众文化中的民俗故事、生活片段往往是碎片化的。美术能将其整合成具有完整叙事性和强烈感染力的画面。例如,画家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将一个普通的陕北农民家庭提升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赋予了普通的群众形象以纪念碑式的崇高感。
2. 形式的纯化与风格化
民间艺术的造型、色彩往往热烈而质朴。艺术家能从中汲取灵感,将其纯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 [3]。如艺术家吕胜中从剪纸“抓髻娃娃”中提炼出“小红人”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符号,使其从民间祈福工具升华为探讨人类共通精神的当代艺术语言。
3. 功能的转换与价值再生
许多传统手工艺,如蓝印花布、夏布等。原本的功能性消退,面临消亡。通过美术和设计的介入,将其图案、工艺应用于现代家居、时尚服饰中,实现了从“日用品”到“艺术品”或“文化消费品”的功能转换,为其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和价值定位,从而实现了保护性发展。
三、传播,美术拓宽群众文化的流通渠道与影响力
群众文化常局限于特定地域和社群。美术成为其“走出去”的桥梁,通过多种渠道将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4]。
1. 转化为可流通的文化符号
美术作品比如绘画、摄影、设计都是极佳的文化载体。一幅表现陕北秧歌的油画、一个融合了苗绣纹样的 LOGO,都能成为一个高度凝练、易于理解和传播的文化符号,让原本难以体验的异地群众文化得以被感知和认识。
2. 利用高端平台实现“破圈”传播
当群众文化元素进入美术馆、画廊、国际双年展等专业平台时,它就获得了
权威性的“认证”和巨大的曝光量。例如,贵州侗族的大歌和刺绣工艺通过艺术家策展的展览进入威尼斯双年展,立刻引发了国际艺术界对这一小众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实现了跨越阶层的传播。
3. 借力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通过数字化进行保存与展示。高清扫描、VR/AR 技术,将珍贵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数字化存档,并打造线上虚拟博物馆,实现永不落幕的展览,打破了传播的物理界限。
短视频与直播流量时代,手工艺人通过直播展示剪纸、篆刻、糖画的全过程,其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表演和教学,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使传统技艺成为“网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和速度。
四、联结,美术强化文化认同与社区凝聚力
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内部认同。美术是构建集体记忆、强化情感联结的有效手段 [5]。
1. 塑造可视化的集体记忆
通过社区共同创作一幅记录老街变迁的长卷壁画,或为村庄设计一个包含本地历史元素的标志,美术为抽象的共同记忆赋予了具体、可视的形式,成为社区成员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物质依托。
2. 促进代际对话与文化传承
青少年或许对古老的民俗不感兴趣,但他们可能热爱动漫和潮玩。通过设计将传统非遗元素与二次元文化结合,如“非遗 + 盲盒”,以美术搭建了一座沟通代际的桥梁,让年轻一代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接触、理解并最终传承本民族的群众文化。
五、反思
美术在促进群众文化发展传播的同时,也需要警惕一些潜在风险,可能导致文化符号被抽空,沦为失去灵魂的消费标签。比如,艺术家主导的“话语霸权”,有时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过强,反而掩盖了群众文化本身的主体性。
未来,理想的状态应是“授人以渔”,美术不再是单向的“赋予”或“提取”,而是与群众文化形成双向滋养、平等对话的共生关系。美术作为方法、作为媒介、作为平台,最终目的是激活群众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让人民群众成为主题,成为自己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发展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杨正银 . 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J]. 艺术家 ,2020(03):166.
[2] 徐苏洋 . 在与时俱进中追求发展——浅谈群众文化工作中的美术创作 [J].大众文艺 ,2020(24):5-6.
[3] 钟奇烈 . 美术创作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研究 [J]. 艺术品鉴 ,2020(21):79-80.
[4] 郭晓璇 . 美术活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探讨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10):203-205.
[5] 刘晨成 . 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究 [J]. 新楚文化 ,2022(05):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