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

作者

李莹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  136200

引言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着现代教育生态。在教育部提出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与“课堂革命”引导下,语文学科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也被逐步推向融合创新的前沿。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程肩负着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核心使命,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可否认,技术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造成教学重心漂移、学生思维能力弱化等问题。面对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趋势,本文尝试从实践与思辨双重角度出发,梳理融合过程中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融合路径,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技术赋能:高中语文教学的革新契机

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空间。在教学资源方面,网络平台、数字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AI 智能批阅等技术手段极大地拓展了教师与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得传统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一块黑板。通过微课、动画解读、文本朗读与可视化图解,教师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呈现文章结构、文意层次与语言节奏等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感知力与理解力。

尤其在古诗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尤为显著。例如在讲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时,教师可结合视频朗诵、动态画面与情境音乐,帮助学生形成对“高唐之云,梦魂所归”的形象化理解,打破文言文字面障碍,提升整体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学生也可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如借助古文翻译APP、可视化知识图谱、自主拓展文献等方式,实现学习路径的个性化与延展性。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现代性,也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任务化提供了支持。

二、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的现实进展与不足

当前,各类信息化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包括“智慧课堂”“雨课堂”“学乐云”“钉钉”等,不仅支持课前预习与资料推送,也可实现课堂实时互动与课后作业反馈。部分学校甚至尝试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语文学习档案系统,实现学生阅读兴趣、写作风格、答题习惯等维度的数据画像,为精准教学提供技术支撑。这些探索有效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边界,使语文不仅停留在课堂中,更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但必须看到,平台功能的丰富并不必然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平台操作上仍存在技术惰性或使用疲劳,部分学校更将平台使用作为“教学形式达标”的考核指标,导致“为用而用”的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平台内置资源良莠不齐、过度依赖模板教学、缺乏针对性与深度的内容建设,也使得信息技术的“增效”功能打了折扣。此外,学生对平台的态度也呈现两极分化:有的学生习惯于“刷任务”,忽略思考;有的学生则对重复性操作产生抵触,进一步削弱了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因此,信息平台的有效整合,不应停留在“工具植入”的表层,而应致力于“资源筛选 + 任务设计 + 数据反馈”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师角色的重塑

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更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讲授者”,而信息技术融入后,教师更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任务的设计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有能力基于学生特征与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技术工具,设计具有探究性、启发性与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使技术真正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

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教材推荐阅读《乡土中国》。教师可以借助学习平台布置“家乡与故土情感”主题研讨任务,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微调查、拍摄短视频或撰写随笔,再将成果上传平台进行展示与互评。这种融合信息技术的任务式学习,不仅使学生从“读书”转向“用书”,更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认知,表达自我,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然而,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技术等于多媒体”的层面,未能从课程思维出发系统规划教学内容,也缺乏基于数据反馈进行教学调节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跨学科整合能力与任务设计能力,是推动信息技术有效融合语文课堂的根本保障。

四、融合实践中的学生能力变化与思维培养问题

信息技术的融入在提升教学便捷度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学生能力结构所带来的潜在影响。一方面,技术手段让学生获取信息更加高效,也提供了更多表达方式,如视频表达、图文整合、即时互动等,这有助于提升其语言多模态理解与输出能力。另一方面,若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引导与思维训练,技术使用则可能演变为“浅层接触”“被动接受”,学生思维的深度与批判性将难以获得实质提升。

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不少教师反馈,学生习惯于网络材料“拼接式写作”,缺乏逻辑建构与观点支撑,表述表面化、套路化趋势明显。技术本应服务思维,而非替代思维。教师应通过信息化手段激活思考,如利用协作写作平台组织学生合作构思、轮换批改、逻辑点评等任务,将写作过程拆解为多个可视化节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

此外,应警惕部分学生对技术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只需借助翻译工具、智能分析系统即可“应付”语文学习。这不仅不利于语言能力的真实生成,更可能在长期发展中影响其人文素养的养成。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伴随思维训练与文化引导,确保学生能力发展与技术支持形成良性互动。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它扩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学效率,也为课程内容的重构与语文素养的落实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技术并非万能,它只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语文教育仍需回归学生的思维深处与人文感受。融合的关键,不在于工具的多少,而在于教师的理念是否清晰、教学任务是否精准、学生能力是否得以提升。未来,高中语文教学应持续在技术整合与课程设计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保持语文学科精神内核的同时,借力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转型与学生发展,真正实现“技术为用,语文为本”的融合愿景。

参考文献:

[1] 曹 桂 馥 . 信 息 技 术 赋 能 高 中 语 文 教 学 研 究 [J]. 中 国 新 通信 ,2025,27(14):134-136.

[2] 钟祺 . 信息化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讨 [J]. 智力 ,2025,(20):130-133.

[3] 查艳 . 信息技术体系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J]. 家长 ,2025,(19):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