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现代水利工程中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

穆兆宏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规划路2 号盛华家园 身份证号码:320302198512010127

引言

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工程结构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环境保护等。传统的监测方法往往存在效率低、精度不高、实时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智能监测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智能监测技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通信、计算机等技术,能够实现对水利工程的实时、准确、全面的监测,为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智能监测技术的主要类型

(一)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作为智能监测系统核心,能将位移、应力等物理量转化为可测量信号。在水利工程领域,常用的位移、应力、水位、流量传感器各有其用。位移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工程结构变形,排查安全隐患;应力传感器测量结构应力分布,辅助安全评估;水位与流量传感器则实时监测水库、河道水情变化,为水资源调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二)无人机监测技术

无人机凭借灵活机动、成本低、能快速采集大面积信息等优势,在水利工程监测中应用广泛。它可搭载多种设备,航拍测绘获取地形地貌、建筑外观等信息,经分析处理,能及时发现工程损坏、渗漏等问题,助力维修加固决策。此外,无人机还可用于水资源调查,对水域面积、水质状况等进行监测,为水利工作提供多方面支持。

(三)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获取周期短、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优点,能够为大范围的水利工程监测提供宏观信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可以监测水库的水位变化、水域面积变化、河道变迁等情况,还可以对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水环境的监测,如监测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水质污染状况等。

(四)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通过物联网平台,管理人员可以远程监控水利工程的运行状态,及时掌握工程的安全状况和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智能化管理。

二、智能监测技术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水利工程安全监测

水利工程的安全是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的首要任务。智能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利工程结构的位移、应力、应变等参数,及时发现结构的安全隐患。例如,在大坝安全监测中,通过在大坝内部和表面安装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大坝的变形和应力变化情况。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无人机监测技术可以定期对大坝进行航拍,检查大坝的外观是否有裂缝、渗漏等问题,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全面的信息。

(二)水资源监测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智能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库、河道的水位、流量等参数,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在水库和河道的关键位置安装水位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水位和流量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水资源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此外,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可以监测水域面积的变化,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宏观信息。

(三)水环境监测

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智能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水质参数,如 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等。通过在水域中安装水质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水质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水环境监测平台。当水质数据超过设定的标准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此外,无人机监测技术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可以监测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藻类爆发等情况,为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三、智能监测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智能监测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厂家设备接口与数据格式各异,设备兼容性差,数据共享整合困难,推高建设维护成本,影响数据质量。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不容小觑,系统产生的大量关键数据,若保护措施缺失,易出现泄露、篡改,威胁工程安全运行。同时,专业人才短缺成为阻碍,该技术应用需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人才储备不足,给系统全周期管理带来难题。此外,监测成本居高不下,设备及系统的购置、维护费用,让小型工程与欠发达地区难以承受,制约了技术推广应用。

四、解决策略

(一)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智能监测技术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统一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的接口、数据格式等,提高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数据的共享性。同时,加强对技术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引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研发。

(二)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制度,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加密、备份和访问控制。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防止数据泄露和被篡改。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相关专业的建设,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应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人才的方式,充实智能监测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降低监测成本

政府应加大对智能监测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和用户的监测成本。同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智能监测设备和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成本。此外,还可以探索采用共享经济模式,实现监测设备和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监测技术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实现对水利工程的实时、准确、全面的监测,为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然而,在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专业人才短缺、监测成本较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降低监测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智能监测技术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恩更 . 水利工程中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12):141-144

[2] 马新江 . 水利工程施工中智能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与效能评估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4(11):146-149

[3] 李珊珊 . 水利工程中的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4(1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