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创”劳动的设计与实践
潘菊平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滨湖分校
构建班级精神文化,是培育好班风的开始。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引导着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作为小学班主任,要能改变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育人阵地,以劳动教育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带动多育发展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创造性过程,感受到劳动创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发挥个性,提升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班级“文创”劳动的特点
1. 班级“文创”劳动具有目的
班级“文创”劳动依然具有劳动所具备的一般性特点,那就是目的性。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活动,而班级“文创”劳动作为劳动的 种类型,也具有目的性。它不同于动物界猴子爬树、蜜蜂筑巢的出于本能的行为,它的产生始终是处于人的意识伴随状态之下。人在实施班级“文创”劳动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进行了做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活动。因此,班级“文创”劳动的特点之一是目的性。
2. 班级“文创”劳动具有实践性
班级“文创”劳动的实践性体现在班级“文创”劳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完成,同时班级“文创”劳动能够从实践中获得前进动力。通过实践,班级“文创”劳动才能将人类的主观映像与现实条件相作用,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实质性的产品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只有通过实践,班级“文创”劳动所形成的劳动成果才能够得到检验,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改进。没有离开实践的劳动,同样也没有能够离得开实践的班级“文创”劳动。因此,实践性是班级“文创”劳动的重要特性。
3. 班级“文创”劳动具有独创性
班级“文创”劳动与重复性劳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新事物的产生,新的事物可能是新的劳动产品,也可能是新的方法理论,但都是旧事物 著区别的。 班级“文创”劳动的过程表现为:人有目的地抛弃原有的思维模式,由创造性意识进展到创造性思 过实践使思维中的东西成为班级“文创”劳动成果。该过程是一个破旧立新、从无到有的过程,它显示出了班级“文创”劳动具备的独创性特点。
二、班级“文创”劳动的设计路径
实施劳动教育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班级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借助劳动培养热爱生活、勤俭节约、创造奉献、团结友爱等多种优秀的品质。将这些品质转化为班级的文化理念,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提升劳动育人的效果。劳动教育作为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后续还需要注重与其他育人路径“全程、全员、全方位”地融合开展,为促进孩子们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不断赋能。
1. 利用“清单式”微项目,锤炼学生的劳动品质
小学高段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对班级卫生打扫和家务劳动的热情不高。开展“清单式”微项目,能够发挥学校、班级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教师通过“清单”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劳动的热情。
(1)生活自理清单:培养良好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主要在小学中低段进行。但到了小学高段,依然有值得强调的地方。以自己穿衣这项任务为例,高段学生几乎人人都能做到,但其中的许多细节依然常常被忽略。比如领子没有翻出、翻正,降温后没有及时添加衣物……因此,相比于中低段,为高段学生罗列生活自理清单,对于教师而言要求更高。基于班级实际情况,教师为学生罗列了班级生活自理清单。学生坚持完成清单上的日常微项目,强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2)家庭劳动清单:掌握必备技能
家庭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班级为单位罗列家庭劳动清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日常家庭劳动清单主要包括洗衣、洗鞋、买菜、择菜、烧饭、做菜、扫地、拖地等。每学期,教师安排 16 项清单内容,并配以家庭劳动评价表,在开学初下发,期末时统一上交。学生根据家庭情况每周完成一项内容,顺序可打乱。教师以清单的方式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感知生活的意义。
(3)班务劳动清单:强化责任意识
班务劳动是指班级每日开展的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窗台、管理晨读、管理图书等劳动。让学生参与班务劳动,不仅能促进其为他人、为集体服务,也能增强其集体意识,丰富其心灵,充实其精神生活。
实践证明,清单认领式方案效果最佳。先由班长及班主任罗列班务劳动清单,在班级内进行公示,再由全班同学补充完善,最后大家自主认领岗位,教师进行微调。岗位认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2. 借助“种植类”微项目,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学校地处城区,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在城里出生长大,家中基本没有可供种植的土地。因此,对于种植,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开展“种植类”微项目的实践探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1)养护盆栽植物,了解生长特性
在学习植物养护之前,学生并不清楚各类植物的特点和习性,因而不能较好地摆放和养护植物。
当学生带到教室的部分植物因为养护不当出现问题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植物的品种有很多,有的喜阳,有的耐阴,有的怕水,有的怕晒,我们需要根据植物的特点和习性将它们摆放到合适的位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研究植物习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资料、制作养护卡、交流养护小秘诀、根据植物习性设计班级植物角等一系列微项目实践活动,在学生之间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真实情境下的微项目劳动实践,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
(2)亲历蔬菜种植,积累劳动经验
学校校园面积较小,几乎没有可供劳动实践的土地。因此,在校内进行农耕劳作很难真实展开。于是,教师向总务处申领了 8 个花箱,用于蔬菜种植。花箱与成片的土地无法相提并论,但在种植蔬菜方面却可以“大显身手”。对于城里长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蔬菜的认识只是来源于餐桌,并不知道蔬菜长在地里的样子。听说要种菜,学生兴致勃勃,劳动热情高涨。
在“种韭菜”“种芹菜”“种苋菜”“种萝卜”等微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还体会到了按时浇水、及时除草、适时杀虫、防风防冻等过程管理对蔬菜成长的重要性。通过种植活动,学生感受到种子长成蔬菜的不易,对农民伯伯的辛苦付出产生了敬佩之情,对爱惜粮食的口号也有了切身体会。
除了在校开展花箱式的蔬菜种植微项目之外,学生在寒暑假也可以在家体验种植的乐趣。“养菌菇”“种生菜”“种香葱”等微项目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又点燃了全家人的种植热情,为亲子交流提供了机会。(3)体验农事劳作,鼓励深度实践
通过“种植类”的微项目,学生亲历蔬菜成长的过程,但是离出力流汗和磨炼意志还有一定的差距。用锄头、耙子等劳动工具进行劳作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农事劳作的艰辛。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到乡下或家庭农场开展挖红薯、垦地、割草等微项目实践活动,在深度体验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学生在田间地头劳作后,有了自己的感悟。
3. 结合“创新型”微项目,发展学生的劳动思维
劳动思维包括筹划思维、设计思维、工程思维等,这些思维往往建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创新型”微项目主要关注学生在各类劳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品格。实践“创新型”微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明白“在劳动中创造”的道理。
(1)制作标本,做到文化育人
劳动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学生的品德,使学生逐渐融入未来的社会生活,这是学生的精神全面成长的需要,也是劳动价值的显现。而自然界内的一花一木,都可以作为小学劳动教育中的资源,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好自然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世界的神奇。
例如,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腊叶标本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引导学生采集好相应的腊叶标本并完成修剪,然后把标本平铺在报纸上面,让标本的形态呈现的自然。再利用吸水纸把标本中多余的水分吸收干净,再将标本的各个部分舒展开来,让标本的各部分都充分的展示。可以多准备几份标本,以展示出各个部分之间不同的特征。完成对标本的水分吸收后,还可以对标本再次进行修剪,实现标本的美观。
通过这类活动,学生不仅能提升动手能力,还能在创作中加深对班级、校园和传统文化的理解,真正实现“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双重目标。
(2)变废为宝,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班级中开展文创劳动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又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融入校园文化、传统美德等教育目标。从心理学上来讲,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指导学生进行旧物改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本身对于旧物并不陌生,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结合班级文创劳动,激发学生对废旧物品的新鲜感。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有创意的笔筒,让学生用身边的废旧塑料瓶制作一个漂亮的笔筒。为此,我先创设情境引入,为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饮料瓶“小白”的历险故事,故事情节中播放了垃圾场的照片、游客们在景区乱扔饮料瓶的照片等,故事讲完了,他们一动不动,还没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面对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的图片, 若有所思。紧接着我宣布:今天我们就来拯救“小白”,学生的情绪下子沸腾了,都忙着精心设计自己的废旧饮料瓶。 节简单的劳动课变成了一场环保小卫士参加的“战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而学生也通过自己的设计与实践,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笔筒。
三、班级“文创”劳动的设计策略
班主任要可劳动教育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增值评价,关注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构建班级特色文化。劳动教育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劳动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独特的学习乐园中汲取知识,快乐成长。
1.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班主任要能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详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开设劳动课程群的形式,开展一系列具有连续性、交互性的活动,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劳动课程中来,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构建班级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算、思、创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五育并举的目的。
比如,班主任可以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本草园”,结合学生劳动能力、身心特点等,将学生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组,为每个小组划分一块“责任田”。指导要求每小组学生按照节气时令种植农作物和蔬菜,并明确“班级的种植与家里爷爷奶奶的种植,与乡村农民的种植不一样。他们是以种好农作物为目的,而班级种植是以育人为目的”。也就是说,要能以劳动课程为媒介,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学初,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班主任可以提前给各个小组布置种植内容,建议学生种植荷兰豆、白萝卜、胡萝卜。在每周一节的“劳动课”上,还可以开展与种植的蔬菜相关的基于学科的课程活动,有“荷兰豆课程”“萝卜课程”等。
2. 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
班级绝对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班级,而是属于班主任、学生、科任、家长……班主任要能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课程实践中,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比如,开春播种前,班主任要能引导学生查阅节气知识,了解各种农作物播种的时机,查阅本地适合播种什么植物,推荐播种的蔬菜,以此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并在“种子竞选交流会”上进行发言、辩论。在此项活动中,实现了学生与学科训练的充分交互,查阅相关资料、写调研报告、在交流会上发言、陈述等,学生的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接着,在翻土、播种时,班主任要能让学生全程参与,快乐体验劳动过程,并撰写一篇关于播种的日记,用文字记录下劳动收获,学生有了这些真实的感受,写下来的内容自然就会有血有肉,充滿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提前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来课堂讲学,借此可以鼓励学生设计邀请涵。家长讲学后,班主任再把菜地以块为单位,承包给各个小组的学生,并要求学生写一份“蔬菜快乐成长”计划书。每天负责浇水、拔草的学生需写“蔬菜成长日记”,日记可以图文结合,可以是连环画的形式,也可以是自然笔记的形式。
最后,到了收获的时节,班主任可以先分小组让学生写一份“收获节策划案”,并进行评比,胜出的方案就成为全班过收获节的方案。在收获时,可以是全班一起收蔬菜,然后校园、在街上进行义卖,也可以用蔬菜做美食,做手工等,这些活动之后,也可以让学生写体验日记。
3. 实现学科的有效融合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以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跨学科活动意识,因为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的精神教育,绝不是单一的,而是要能做到多学科有效融合。
比如,班主任可以结合数学学科,“在播种前,让学生去量一量菜地的长和宽,计算菜地面积,可以算算要给菜地铺满多少泥土?”“播种时,要挖几个坑,几排,总共多少棵,可以算算要多少种子,要多少钱?”“养护的过程中,浇水、拔草,一棵要花多少时间,一共要花多少时间等。”“收获季节,可以让学生先估算大概的产量。”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