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李秋

兴仁市潘家庄镇人民政府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 562311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栽培技术的不合理应用以及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深入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基础。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种植制度等因素综合考虑[1]。一般来说,要选择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性好的品种;在病虫害高发地区,要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同时,要确保种子的质量,选择纯度高、发芽率高、活力强的种子。

1.2 土地整理

精细的土地整理能够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首先,要进行深耕,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深耕深度一般在 25 - 30 厘米左右。其次,要进行耙地,使土壤细碎、平整,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残茬。对于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可以结合深耕施入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可以选择农家肥、堆肥等,施用量一般为每亩 2000 - 3000 公斤。

1.3 适时播种

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至关重要。播种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春玉米的播种时间在 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夏玉米的播种时间在 6 月上中旬。在播种时,要注意播种深度和密度。播种深度一般为 3 - 5 厘米,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出苗。

1.4 合理灌溉

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在播种期,要保证土壤有足够的墒情,以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出苗。在苗期,要适当控制水分,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防止幼苗徒长。在拔节期至抽雄期,是玉米生长的旺盛期,对水分的需求较大,要保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在灌浆期,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以促进籽粒的饱满。

1.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和水分。中耕除草一般在苗期和拔节期进行 2 - 3 次。要及时进行间苗和定苗,保证玉米的种植密度合理。间苗一般在 3 - 4 叶期进行,定苗在 5 - 6 叶期进行。要及时防治病虫害,定期对田间进行巡查,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2.1 病害

2.1.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常见的叶部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后逐渐扩大为长梭形大斑,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导致叶片枯死。大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防治大斑病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施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防治,每隔 7 - 1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 - 3 次。

2.1.2 小斑病

小斑病也是玉米常见的叶部病害,与大斑病相似,但病斑较小。小斑病的发病症状为叶片上出现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病斑边缘颜色较深,中央颜色较浅。小斑病的防治方法与大斑病基本相同,要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进行防治。

2.1.3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锈褐色病斑,病斑破裂后会散出铁锈色粉末[2]。玉米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性有关,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防治玉米锈病要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施三唑酮、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防治,每隔 7 - 1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 - 3 次。

2.2 虫害

2.2.1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玉米的茎秆和果穗。玉米螟幼虫会蛀入玉米茎秆,导致茎秆折断,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玉米螟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可以利用赤眼蜂等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物理防治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化学防治可以在玉米心叶末期喷施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2.2.2 蚜虫

蚜虫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和雄穗,吸食玉米的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卷曲,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蚜虫的繁殖速度快,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容易发生。防治蚜虫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生物防治可以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来控制蚜虫的发生;物理防治可以采用黄色诱虫板诱杀蚜虫;化学防治可以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2.2.3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主要危害玉米的种子和幼苗,导致缺苗断垄。防治地下害虫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土壤处理,在播种前可以用辛硫磷等杀虫剂进行土壤处理,杀死地下害虫。其次要采用药剂拌种,在播种前可以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防止地下害虫危害种子和幼苗。在苗期,要及时发现并防治地下害虫,可以采用毒饵诱杀等方法。

3 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提高玉米的抗逆性。要选择抗病虫品种,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减少病虫害的积累。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残茬,保持田间清洁。要合理施肥和灌溉,保证玉米的生长发育健壮,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黄色诱虫板诱杀蚜虫等。物理防治方法简单、环保,对环境无污染,但防治效果相对有限,一般作为辅助防治措施。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利用瓢虫防治蚜虫等 [3]。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环保、安全、持久等优点,但生物防治的效果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需要掌握合适的防治时机和方法。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害,是目前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之一。化学防治具有效果快、防治效果好等优点,但化学药剂的使用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时间,控制施药剂量和次数,避免滥用农药。

结束语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环节的因素。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精细的土地整理、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加强田间管理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可以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常见病虫害,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季佳鹏 .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J]. 种子科技 ,2023,41(22):36-38+41 .

[2] 陈 蓬 娟 . 玉 米 高 产 种 植 及 主 要 病 虫 害 防 治 技 术 [J]. 广 东 蚕业 ,2022,56(01):61-63.

[3] 云 祥 瑞 . 玉 米 病 虫 害 综 合 防 治 技 术 [J]. 世 界 热 带 农 业 信息 ,2020,(10):30.

姓名: 李秋,出生年月:1976 年7 月,性别: 男,民族: 汉,籍贯: 贵州兴仁,职称 : 农学、现在中级、申请副高用,研究方向 : 农作物种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