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浩

安徽禹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  239400

1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难点分析

1.1 施工环境复杂性

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常会遭遇地下管线布局繁杂、施工空间受限等难题。以某市地铁沿线的道路翻新工程为例,施工范围内分布着 12 条电力线路、8 条通信光缆以及 3 条燃气输送管道。使得基坑挖掘工作不得不采取人工探测挖掘与机械作业相结合的方法,进而导致施工效率下滑了 40% ,同时质量风险上升了 25% 。

1.2 材料质量波动性

建筑材料的质量状况对工程的持久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某省道拓宽改造工程中,由于使用了含泥量超出标准的碎石(实际含泥量达到 4.2%,而规定标准是不超过 2% ),致使沥青铺设的路面在投入使用仅 1 年后就出现了大面积的车辙痕迹,为此额外支出了 200 万元的维修费用,充分说明,在建筑材料进场检验环节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质量问题。

1.3 工艺控制精准性

施工工艺上的细微差异,都有可能引发结构性的缺陷。在某新区的道路建设工程中,由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程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实际压实度为93%,而规定标准是不低于 96% ),导致路面在通车仅3 个月后就出现了反射裂缝,裂缝密度高达每100 米8 条,严重影响了行车的舒适度。

2 施工质量控制关键要素与实施策略

2.1 材料质量管控体系构建

建立" 源头控制 + 过程监管 + 动态追溯" 的三维管控模式:

供应商准入管理:对沥青、水泥等主材供应商实施资质审查与实地考察,要求提供近三年质量检测报告及同类工程业绩。进场检验标准化:制定《市政道路材料检验细则》,指标精细化:将碎石检测指标扩展至压碎值( ⩽26% )、针片状含量( ⩽15% )等 8 项,沥青检测增加 60C 动力粘度(≥ 180Pa·s)等 4项延展指标;频次科学化:钢筋按" 同炉批号/60t 为一检验批" 执行,每批随机抽取 3 根进行拉伸(屈服强度 ⩾335MPa )及弯曲( ⋅180 无裂纹)试验;方法智能化:引入 ΔX 射线荧光光谱仪实现水泥成分快速检测(3 分钟 / 批次),较传统化学分析法效率提升 8 倍;某跨江大桥工程应用该标准后,材料检测合格率从92.3% 提升至99.7%,因材料问题导致的停工次数减少 82% 。

仓储环境数字化监控系统 : 部署 " 感知 - 传输 - 决策 - 执行 " 四级物联网架构:智能感知层:在水泥筒仓安装振动式料位计(精度 ±0.5% ),外加剂储罐配置电导率传感器(分辨率 0.1μS/cm) );数据传输层:采用 LoRa 无线通信技术,实现 5km 范围内低功耗数据回传;智能决策层:基于 BIM 模型开发环境阈值预警系统,当水泥库温 >50( 或湿度 >70% 时自动触发报警;自动执行层:联动轴流风机(启停温差≤ 5℃)及喷雾降尘装置(粉尘浓度 >1mg/m3 时启动);某综合枢纽工程实践表明,该系统使敏感材料损耗率从 3.5% 降至 0.8% ,年节约材料成本470 万元,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2 工艺控制精细化实施

推行" 工艺标准化 + 工序交验制" 管理模式:

关键工序标准化:编制《市政道路工程标准化施工工艺可视化手册》,运用BIM+3D 动画技术对 136 项核心工艺参数进行动态演示。手册重点规范:路基填筑:采用 " 网格化分层控制法 ",每层填筑厚度严格控制在≤ 30cm,通过激光平整仪实现 ±2cm 精度控制;沥青摊铺:运用红外热成像仪实时监测摊铺温度,确保165-175℃最佳温度区间,温度离散率控制在±3℃以内;某城市快速路改造工程实践表明,标准化施工使路面平整度标准差从 0.8mm 优化至 0.5mm ,车辙深度指数(RDI)提升 22% 。

隐蔽工程验收制:构建 " 五方联检 + 影像追溯 " 双重保障体系:验收流程:执行 " 班组 100% 自检→项目部 30% 抽检→监理单位 10% 复检→建设单位随机督检→第三方检测机构专项核验 " 五级管控;重点指标:对燃气管道埋深( ⩾1.2m, )、电力管线包封厚度 (⩾5cm )等 22 项关键参数实施 " 举牌验收 "制度;过程留痕:采用 360 全景影像记录仪,对检查井接缝处理等隐蔽部位进行全过程拍摄,影像资料保存期不少于工程寿命周期;某综合管廊工程应用该机制后,隐蔽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9.3%,质量追溯效率提升 70% 。

智能监测技术应用:在路基压实环节部署连续压实控制(CCC)系统,集成:高精度传感器阵列:实时采集压实度(精度 ±0.5% )、振动频率(±0.5Hz)等6 项核心参数;智能反馈调节模块:根据地质雷达探测数据自动调整压实能量,实现" 地质- 工艺- 质量" 动态匹配;云端数据分析平台:生成压实质量热力图,对压实不足区域自动预警并生成补压方案;某新区主干道工程实践显示,系统应用使路基压实均匀性系数(CU)从 0.75 提升至 0.86,因压实不足导致的返工量减少 40% ,节约直接成本127 万元。

2.3 人员能力提升路径

构建" 理论培训 + 实操考核 + 技能认证" 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专项技术培训:沥青摊铺、路基压实度检测等12 个质量控制关键岗位,开发 " 行业标准解读 + 典型案例剖析 + 虚拟仿真操作 " 三维课程包。每年组织不少于 40 学时的专项培训,其中 30% 课时采用 VR 技术模拟高温沥青摊铺、夜间管线探测等复杂场景,确保参训人员 100% 掌握《城市道路工程技术标准》(GB51286-2018)等 6 部核心规范的关键条款。某重点工程数据显示,经系统培训后,施工参数设置错误率从 17% 降至 3,2% 。

技能比武常态化:建立 " 季度擂台赛 + 年度总决选 " 的技能竞赛体系,覆盖测量放线、材料试验等 8 个专业领域。竞赛评分引入 " 操作规范性(40%)+ 成果精度(35%) + 应急处置(25%)" 三维指标,对连续两次夺冠者直接晋升技术主管岗位。某市政集团推行该机制后,试验检测人员平均操作时间缩短28%,数据偏差率控制在 ±1.5% 以内(国标要求 ±3%) ),关键岗位人才保留率提升 41% 。

BIM 技术普及化:将 BIM 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技术人员职级评定体系,要求项目总工及以上岗位必须通过 Autodesk 认证专家(ACP)考试。开发包含”模型创建(40 学分)+ 碰撞检测(30 学分)+ 施工模拟(30 学分)”的 BIM 培训课程,学员需完成 3 个实际工程案例的数字化模拟方可结业。某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应用该认证体系后,通过 BIM 协同平台提前发现并解决管线冲突 217 处,减少设计变更费用860 万元,工期缩短22 天。

结束语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需构建 " 技术 - 管理 - 人员 " 三位一体防控体系。通过材料质量管控、工艺控制精细化、人员能力提升等策略的实施,可显著降低质量缺陷发生率。未来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正从传统经验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型,唯有持续创新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方能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乐斌. 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 居业, 2023,(11): 49-51.

[2] 徐少筠 . 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J]. 运输经理世界 , 2023,(25): 58-60.

[3] 张俊 .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3, (23):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