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忧乐精神引领下的小学“风范”德育模式建构的实践研究
韩晓萍
苏州市吴中区范仲淹实验小学
引言:
教育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而小学阶段作为品格塑造关键时期,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范仲淹作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乐精神体现出了深厚家国情怀以及高尚品格追求,当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冲击,小学生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所以亟待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德育模式。本研究将范仲淹忧乐精神当作德育精神内核,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去探索构建“风范”德育模式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新时代少年,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一、从历史语境到现实语境的转换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面对国家内忧外患严峻形势,他所提出忧乐精神既是对个人品格一种要求,也是对社会责任一种担当,可是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滚动。当代小学生所处时代背景与范仲淹所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把忧乐精神运用到现代小学德育中,必须实现从古代语境到现代语境有效转换。在历史语境当中,范仲淹忧乐精神主要体现为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注以及对民生疾苦真切关怀,而在现实语境之下,小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同样能够培养对集体对社会关爱意识,当班级同学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伸出援手去帮助 ; 当看到环境污染时,能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 当国家取得重大成就时,能够发自内心感到自豪。另外现代社会复杂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忧患意识,更要具备解决问题能力与信心[1]。
二、从小我到大我的价值升华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关键阶段,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与集体关注,而范仲淹忧乐精神精髓在于超越个人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紧密相连。由此引导小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实现价值观念升华,成为德育工作重要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具有强烈模仿欲望与学习能力,当教师用生动故事讲述范仲淹为国为民感人事迹时,学生们往往会产生强烈情感共鸣。更重要是,我们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帮助有困难同学关心班级荣誉参与学校公益活动等,每一次小小付出都是从“小我”向“大我”迈进重要步伐 [2]。
三、教师风范的示范引领
在小学德育中,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范仲淹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忧乐精神,更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成为后世学习楷模,同样在“风范”德育模式中,教师必须以自身品格修养与行为表现来诠释忧乐精神深刻内涵,优秀教师往往具有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关心学生品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会耐心给予指导与鼓励 ; 当班级出现问题时,教师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 当学校组织活动时,教师会全身心投入其中,教师每一个行动都在向学生传递着忧乐精神价值理念 [3]。
某小学在实施“风范”德育模式时,将范仲淹忧乐精神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范仲淹文化墙,用简单明了图文形式介绍范仲淹生平事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定期组织“我为班级做贡献”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承担班级事务,整理图书角照顾班级植物帮助学习困难同学等,这些看似平凡小事,却能有效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学校还建立了“小小志愿者”制度,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维护帮助低年级同学等志愿服务活动,每月评选“风范小标兵”,表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忧乐精神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言传身教。当学生犯错时,老师会耐心引导而非严厉批评 ; 当班级取荣誉时,老师会与学生共同分享喜悦,通过这些具体可行措施,学生逐渐理解了“先人后己”道理,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学生品格素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这种德育模式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四、动态过程跟踪评价
传统德育评价常常侧重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所具有重要意义,可是品格形成是一个漫长且复杂过程,绝不能仅仅凭借最终表现来衡量学生品德水平。因此对过程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动态过程跟踪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德育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动态评价着重于对学生品格发展过程进行全程关注以及记录,教师会定期去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情况,记录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挫折参与集体活动等诸多方面变化以及进步。并且教师还会倾听学生内心想法,以此来了解他们对于忧乐精神理解,这里评价并非是单一分数或者等级,而是全面且立体成长档案,另外动态评价还十分注重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观察以及评价之外,还涵盖同伴之间相互评价家长参与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各种评价信息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完整评价体系,当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时,教师会马上给予针对性指导 ; 当发现学生取得进步时,会给予充分肯定以及鼓励,动态评价使德育工作更具科学化,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成长轨道上稳步向前迈进 [4]。
结语:
范仲淹忧乐精神引领下小学“风范”德育模式建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有益探索,实践证明,忧乐精神不但能够丰富小学德育文化内涵。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但是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及持续探索。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研究,完善德育模式,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新时代少年贡献更多智慧以及力量,同时也期望更多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德育中价值以及作用,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 仓 鲁 . 主 题 班 会 在 小 学 德 育 中 的 应 用 与 创 新 [J]. 新 课程 ,2025,(19):17-20.
[2] 左秀梅 .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初探 [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5,(Z1):90-93.
[3] 牟永生 . 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忧乐观核心之我见 [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0,22(04):20-24.
[4] 牧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后裔及社会各界弘扬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的故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3):30-33+73+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