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介入手术全过程感染控制与护理实践

作者

廖丽彬

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新疆省哈密市 839000

摘要:介入手术作为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但手术过程中感染风险不容忽视。本文详细阐述介入手术全过程感染控制的关键环节与护理实践要点,从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到术后护理,分析感染风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与护理策略,旨在降低手术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患者预后质量,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介入手术;感染控制;护理实践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介入手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在疾病治疗中应用愈发广泛。然而,手术操作涉及血管穿刺、导管置入等侵入性操作,破坏了人体正常防御屏障,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易侵入机体引发感染。手术部位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与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加强介入手术全过程感染控制与护理实践至关重要,是保障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一、术前感染控制与护理

(一)患者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是术前感染控制的关键一步。护理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其感染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增加。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根据血糖波动情况,合理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恶性肿瘤等,免疫系统功能受损,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护理人员需格外关注,必要时与医生沟通,采取适当的免疫增强措施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皮肤准备

做好手术区域皮肤清洁与消毒是预防感染的基础。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全身清洁,尤其注意手术区域皮肤卫生。对于经股动脉穿刺的介入手术,清洁范围包括会阴部、双侧腹股沟及大腿上1/3;若经桡动脉穿刺,需清洁双侧上肢至肘部。使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应大于手术切口,以同心圆方式由内向外消毒2-3遍,确保消毒效果。

(三)手术室准备

严格控制手术室环境,确保空气质量达标。术前对手术室进行全面清洁与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净化设备等方式净化空气,定期监测手术室空气菌落数,使其符合卫生标准。手术器械、耗材等需严格灭菌处理,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检查器械完整性与灭菌标识,确保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均处于无菌状态。

二、术中感染控制与护理

(一)无菌操作技术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是防止感染的核心。进入手术室前,医护人员需更换专用手术服、鞋子,洗手后按照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再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戴口罩、帽子,口罩需完全覆盖口鼻,帽子要遮住头发,减少皮肤与呼吸道暴露。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限制人员走动,非手术相关人员禁止进入手术室,减少空气中尘埃粒子与微生物的传播。在穿刺、导管置入等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保护无菌区域,器械传递时,器械护士应将器械柄端递给手术医生,避免器械前端接触非无菌物品。手术台上的无菌敷料、器械等若不慎接触到非无菌区域,应立即更换,确保手术过程始终处于无菌环境。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按照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手术切皮前0.5-2小时内静脉滴注合适的抗菌药物,使手术过程中血液与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预防感染发生。但需注意避免抗菌药物滥用,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

(三)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术中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的早期表现之一,若发现患者体温异常升高,应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感染因素。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局部感染扩散。

三、术后感染控制与护理

(一)穿刺部位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是预防感染的重点。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并用压迫器或胶布妥善固定,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术后24小时内,每1-2小时观察一次穿刺部位,查看有无红肿、疼痛、渗血、渗液等情况。若发现穿刺部位有少量渗血,可适当增加按压时间,并更换渗湿的敷料;若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可能是局部炎症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酸镁湿敷,以减轻肿胀与疼痛。若穿刺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提示可能发生感染,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局部换药。

(二)患者体温监测

术后定时测量患者体温,一般每4小时测量一次,连续监测24-48小时。若患者体温超过38℃,应及时查找原因,除考虑感染因素外,还需排除吸收热等其他原因。对于感染引起的发热,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并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缓解患者不适。

(三)患者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告知其术后感染预防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指导患者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沾水,避免剧烈活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或伤口裂开。鼓励患者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告知患者若出现发热、伤口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四、总结

介入手术全过程感染控制与护理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通过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做好皮肤与手术室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加强穿刺部位护理、体温监测与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患者预后质量。护理人员在感染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需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严格落实各项感染防控措施,为介入手术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朱向香,叶芳萍,等.不同肌力缺血性脑卒中急诊介入手术老年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与发生部位[J].医疗装备, 2023, 36(15):72-74.

[2] 张杰,陈璠璠,徐瑾媛,等.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23, 13(09):13-17.

[3] 王晓旭.早期护理干预对减少大咯血动脉栓塞介入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研究[J].科技与健康, 2023, 2(20):77-80.

[4] 高晖,孙春燕,王苗苗,等.脑动脉瘤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4, 34(20):3088-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