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程标准视域中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刘薇薇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  545500

引言

当前初中教育正处于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深化阶段,数学学科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理性素养的核心学科,其新授课教学设计需紧跟教育改革步伐。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渗透,以及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下教学场景的数字化转型,初中数学新授课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形态[1]。

一、新课程标准视域中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新授课教学设计中,仍延续传统“教师主导、知识灌输”的理念,未充分践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设计时更侧重知识点的罗列与讲解,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探究能力的引导,未能将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融入教学环节,导致教学设计与新课标要求存在差距,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2. 学生积极性不高

当前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多以课本例题、理论讲解为主,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兴趣点的结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设计中互动环节设计不足,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参与、表达思考的机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

3. 缺乏实践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数学实践与应用”的背景下,部分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设计内容多围绕知识点的记忆与解题技巧的训练,缺乏对数学知识应用场景的构建。

二、新课程标准视域中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

1. 创新教师教学理念

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核心前提,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局限,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度融入设计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把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让教学设计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新课标要求 [2]。

在“相交线与平行线”新授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围绕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场景(如教室门窗边框、道路标线)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疑问;接着,为学生提供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让学生自主测量相交线形成的角的度数、探究平行线被截后的角的关系;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结果,教师仅在关键环节进行点拨,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逐步养成数学思维习惯。

2. 整合多方教学资源

整合多方教学资源是丰富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打破教材单一局限,结合新课标对“知识与生活联系”的要求,挖掘生活场景、数字化工具等多元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构建更生动、立体的学习情境。

在“正数和负数”新授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从两方面整合教学资源。一方面,收集生活中应用正数和负数的实例资源,如天气预报中的气温(零上5℃与零下 3C )、电梯楼层(地上 3 层与地下 2 层)、银行存取款记录(存入 200元与支出 150 元)等,将这些实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设计在线互动小游戏,让学生在屏幕上拖动带有正负数值的卡片,匹配对应的生活场景,通过实例资源与数字化资源的结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避免单纯依赖教材讲解的枯燥性。

3.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明确要求,需要教师在新授课教学设计中,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设计具有操作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在“几何图形”新授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设计“几何图形制作与分类”实践活动。首先,为学生准备卡纸、剪刀、胶水、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几何图形的特征,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模型;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面、棱、顶点等特征;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分组对制作的模型进行分类,说明分类依据,并尝试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解决简单问题(如计算长方体模型的棱长总和、表面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4. 加强教师教学反思

加强教师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后,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学生学习反馈,系统梳理设计中的优点与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可改进的方向,逐步提升教学水平。

在“全等三角形”新授课教学设计完成并实施后,教师可从三方面开展教学反思。首先,对照新课标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反思教学设计中“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环节是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如学生在推导判定定理时是否能自主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其次,结合课堂学生反馈,反思设计中的互动环节是否合理,如小组讨论时间是否充足、是否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情况;最后,针对教学效果(如学生对判定定理的掌握程度、解题正确率),反思教学设计中例题选择是否恰当、难度是否符合初中生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反思报告,明确后续优化方向,如调整探究环节的问题设计、优化例题难度梯度,为下次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结语

新课程标准视域中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是一个围绕核心素养培育、不断调整与完善的动态过程,其核心在于让教学设计真正服务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转变。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与教学技术的迭代发展,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将进一步融入更多元的元素,如跨学科整合、个性化学习设计等,为打造更高效、更具吸引力的初中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建辉 . 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J]. 学苑教育 ,2023(3):17-18.

[2] 欧阳波 . 新课程标准下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C]// 对接京津——社会形态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