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匠心课堂引导, 助力学生数感养成

作者

王红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龙湖实验小学

引言:

数感指学生对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知、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学生在长期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对“数”的敏感性,不仅包括对具体数值大小的感知,还涉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对运算合理性的判断,以及把抽象的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的能力,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灵活解决数学相关问题,而非机械地记忆或计算。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地位明显,为进一步落实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要求教师聚焦关键问题,秉持以生为本理念,专注理论知识教育,并以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形成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闭环,确保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工作行之有效、落之有果。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数学

小学阶段学生具象思维明显,数感的培养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及运算意义,降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例如:在“6-9 的认识和加减法”相关教学中,相较于其他学生,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更直观地感知不同数字所代表数量大小,理解“+”“-”符号在数学运算式子中的含义,以便快速掌握数学运算的本质,减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混乱感与陌生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此外,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数感强的学生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发现、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上述“6-9 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数感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妈妈给了小明 9 元钱去买干辣椒,能剩多少钱?剩下的钱还能买 4 元的可乐吗?”之类的生活常见问题时,能快速比较超市中不同种类干辣椒的价位高低,寻找合适商品并计算找零金额,强化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知,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让数学融入生活,践行“实践出真知”。

2、提升学生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

数感培养与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发展相辅相成,具体表现为:其一,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数学概念,让抽象概念更易理解,如 ω10′′ 可以是最小的两位数,也可以是10 厘米、10 个苹果的具体量值,还可以是加减运算中常用的“凑十法”。同时数感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计算速度与正确率,打破常规计算步骤限制,通过“凑整”、“估算”等方法快速解题,例如:在计算 9+6=? ”时,除了“9+1+5=15”外,还可以是“6+4+5=15”,也能让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温故而知新,尝试多种解法,或在面对同一类型问题时快速反应,举一反三;其二,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发展。如比较数字的大小时,数感能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在学生接触到具象化的数量信息时,数感能帮助学生提取有效的文字信息形成数学模型,如:“教室里有4 排桌子,每排6 张,一共有多少张桌子?”提取信息形成“ 3×5=? ”的乘法模型,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养成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丰富,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其中数感养成作为其基础,对提升学生数学思维、量感、符号意识、数学运算、推理意识、几何直观等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通过创新性的教学与系统化的训练,培养学生数感,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原理的掌握,进而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例如:当学生对 6-9 的数字及加减法有初步认知后,可设计小游戏“购物小达人”,用玩具币(或纸条写数字)模拟货币,标价:中性笔 6 元、笔记本 7 元、笔筒 8 元、文具盒 9 元,要求学生购买所需商品并计算总价,如“买中性笔和笔记本,一共多少钱?”,或规定用 10 元买一件文具,计算找零,如“买 8 元的笔筒,还剩多少钱?”,通过这类游戏,在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与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基于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1、坚持目标导向,务实求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中指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该对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有直观感知和深度理解。因此,教师需落实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与优化,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教学目标,围绕新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游戏中探索、在思考中深化,以实际教学行动追求学生数感提升成效,知行合一、靶向突破。在实践中,教师应坚持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关键原则:从具象到抽象。先用画图、实物等学生可视可摸的方式感知数学,再过渡到数字符号,如:在“6-9 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先用小棒、积木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数字的具体含义及加减运算,再过渡到数字符号 6+9=? ”、“ 9-6=?" ;不求速度,侧重理解。需明确数感并不是简单的快速运算,而是灵活用数字解决问题,如:在“买3瓶饮料,每瓶 4 元,带 10 元够吗”的情境中,数感好的孩子并非一定要精确计算出结果,可以通过“3×4=12,12>10”的估算,得出“不够”的结论;兴趣导向,主动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喜欢吃的学生可以用零食认识图形,喜欢玩的学生可以用积木认识图形,喜欢大自然的学生可以通过寻找树叶、石头、池塘等认识图形,让学生认识到“数字是有用且有趣的”,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创新教学方法,激活课堂

2.1 游戏化教学

小学生天性爱玩爱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出现课堂开小差现象,不利于数感养成。因此,教师可立足于学生主动参与生动有趣的课堂现象,以兴趣为导向,创新设计游戏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教学中,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退位减法的掌握不到位,存在应用难题,基于此教师可设计“拆10 救援”的小游戏,准备画有10 个格子的“10 格图”和(代表1 个十)和1-9 的数字卡片(代表个位数)作为游戏道具,游戏开始后,首先由教师出题,两位学生开始答题,如“12-7= ?”,用 1 张“10 格图”和两张个位数卡片表示减数 *12 ”,计算时,由于个位“2”减“7”不够,需“拆10 救援”,把“10 格图”拆开,变成10 个 "1" ,再与原来的 2 合起来,即“12”拆成“10”和“2”,先完成并说出正确步骤的学生胜利,下场换其他学生继续游戏。通过具象化的游戏与互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退位”的核心逻辑,即“个位数不够减时,从十位借 1 当 $1 0 ^ { \dprime }$ ,减少重复抽象计算带来的枯燥感,同时通过两人竞争,实现分层教学,进而帮助困难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2.2 层次化教学

受学习条件、数学思维等影响,学生在数感培养中表现不一,因此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理念,重点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化,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层次化教学,助力每位学生数感养成。首先,教师需通过多样化方式精准评估学生数感水平,包括但不限于日常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数感测试等,明确学生对比较数字、数量估算、数学运算的掌握程度,如:观察图片上的一堆苹果,3 秒内快速估算大约有多少个?(选项:5 个 /10 个 /20 个);现在有 1 袋糖果(约 50 颗),分给 8 个小朋友,每人大约能分到几颗?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解答以判断学生对数的感知与运用能力。其次,结合评估结果展开层次化教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如数感水平偏低的学生,应聚焦在学生对数的理解上,从简单的认识数字与运算着手,循序渐进带领学生认识数字含义并正确计算。例如:在加减法运算教学中,教师可用小棒表示具体数字,让学生直观感受加、减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用具象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运算,并要求学生多次尝试、反复练习,增强学生理解;而教学数感水平较高的学生时,则可侧重于对其数学运用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可制定高强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日常生活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也可拓展教学,带领学生探究数学竞赛、奥数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3、优化教学实践,赋能成长

3.1 课堂实践

数感培养强调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数字与数学符号,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赋能数感培养。以“认识20-99”为例,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讲述“小动物摘果子”故事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多媒体演示 20-99 的果子数量变化,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在教学完成后,可设计“统计班级人数与编排座位”的实践活动,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吗?自己的座位号是什么呢?如果重新安排座位,如何用数字表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先统计人数,每个小组负责一排,统计完成后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把数字相加得出班级总人数,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接触更大的数字及加法运算,巩固加法运算,之后进行座位编排,把座位想象成表格,行是字母 A、B、C……列是数字 1 - 6 先写出自己现在的座位号,后根据平时换座位的规律写出新的座位编号,如“C5”“F6”等,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在表示位置时的作用,以及不同编号的相应位置。

3.2 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社会教育资源与家庭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起更为广阔的数学学习平台,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家庭实践活动,能拓展学生学习途径,给予学生丰富的数感体验。以科技馆为例,馆内藏品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可结合展品互动与趣味任务开展实践活动,以实践提质增效,促进学生数感培养。如:利用展品中的标尺,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宽度与高度;组织学生利用七巧板、立体几何模型等“搭积木”,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的特征。再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前,教师可调动家庭教育资源,要求学生找寻家庭中的图形,如圆形的碟子、长方形的人民币等,看一看、摸一摸,初步认识图形。

4、完善教学评价,以评促教

新课标指出教学评价应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评价主体与多元化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综合考查学生数感水平,并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指导学生数感养成,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一方面,评价主体多样化。除了教师外,学生个人也可作为评价主体,引导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清晰认识数感水平,并结合他人评价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评价内容与评价形式多元化。除随堂测验与考试成绩外,还可增加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正确率、实践活动完成度等的评价,并用好大数据,形成学生个人的“数学成长表”,全面了解学生数感发展水平及主要问题。同时,由于小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反馈较为敏感,及时的鼓励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而频繁的挫败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畏难与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可多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从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度、知识理解与应用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以语言激励代替书面评价,及时反馈代替结业评价,确保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

三、结语

数感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与理解数学的基础,通过对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知、理解、应用,学生应具备数学运算能力,进而实现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小学生数学学习规律与特征,遵循“具象先行、循序渐进、趣味引导”的原则,立足学生对“趣味性”数学的强烈需求,创新设计生活化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层次化教学与课内外实践探究,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完善教学评价,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多样化,贯穿学生数感培养全过程,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导向育人,助力学生数感培养,为学生继续学习、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建文 . 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的三大阶梯递进策略及效果探讨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7):033-036

[2] 拉姆罗增 .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研究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5(2):041-044

[3] 马雨欣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 [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5(4):017-020

[4] 阚洪嘉 . 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对提升学生数感的作用及策略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教育 ,2025(3):176-179

[5] 钮涛涛 . 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2):130-133

[6] 刘斯琦 . 基于学习兴趣提升的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实践探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12):0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