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段加光
云南省文山市第一中学 663099
引言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而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教版教材精选了从《诗经》到宋词的经典篇章,其选编体系既体现文学史脉络,又蕴含丰富的文化基因。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应试技巧轻文化内涵”“重文本解析轻情感共鸣”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密码。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对象,探索通过诗词教学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1、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
1.1 文化基因的传承载体
人教版教材中的诗词选篇具有鲜明的文化标识性。例如,《诗经·氓》通过“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意象群,完整呈现周代婚俗文化;《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构建了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谱系;王维《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意象,则成为东方山水美学的典范。这些文本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将民族价值观、审美取向凝结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1.2 审美能力的培育场域
古典诗词的审美维度体现在语言、意境、情感三重层面。以李白《将进酒》为例,其“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夸张想象,“岑夫子,丹丘生”的呼告修辞,以及“钟鼓馔玉不足贵”的价值判断,共同构成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教材通过编排不同流派的作品,如婉约派的柳永《雨霖铃》、豪放派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学生提供多元审美范式,培养其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3 思维品质的提升路径
诗词创作中的跳跃性思维与留白艺术,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与联想能力。例如,李商隐《锦瑟》运用“庄生梦蝶”“望帝春心”等典故,通过意象并置形成多重解读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典故内涵、分析意象关联,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2、文化自信培养的教学困境
2.1 教学目标应试化倾向
当前教学普遍将诗词鉴赏简化为“手法识别—情感概括—主旨归纳”的答题模板训练。某市调研显示, 76% 的教师承认课堂重点在于“应对高考默写与阅读题”,导致学生仅能机械记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术语,却无法理解“月”意象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文化内涵差异。
2.2 教学内容碎片化处理
部分教师将诗词拆解为孤立的知识点,忽视文本间的互文性。例如,在讲解杜甫《登高》时,仅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写景技巧,却未联系《秋兴八首》中“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家国情怀,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人从个体悲秋到忧国忧民的思想升华轨迹。
2.3 教学方法单一化局限
传统“诵读—翻译—背诵”的三段式教学仍占主导。某重点中学课堂观察发现, 83% 的诗词课采用教师逐句讲解模式,学生被动记录笔记,缺乏自主探究空间。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某校问卷显示,仅 12% 的学生认为诗词课“有趣且有意义”。
3、文化自信培养的教学策略
3.1 深度解读:挖掘文本的文化密码
教师需构建“历史语境还原—文学传统溯源—当代价值重构”的三维解读框架。以陶渊明《归园田居》为例:
历史语境:结合东晋门阀制度与玄学思潮,分析诗人“误落尘网中”的仕途困境;
文学传统:梳理从《诗经·豳风·七月》到谢灵运山水诗的田园书写脉络;
当代价值:引导学生讨论“归隐”精神对现代人缓解焦虑的启示。
3.2 情境创设:激活文化的情感共鸣
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角色扮演构建沉浸式课堂。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琵琶行》时:
音乐渲染: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体会“大弦嘈嘈如急雨”的听觉效果;
角色体验:让学生分组演绎“浔阳江头夜送客”场景,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共鸣;
跨媒介对比:展示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乐伎演奏场景,分析唐代音乐文化与绘画艺术的互文关系。
3.3 实践创新:促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设计“仿写—改编—创作”的梯度实践活动。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
基础层:仿写“寻寻觅觅”式叠词结构,创作表达现代人孤独感的短句;
提高层:将“梧桐更兼细雨”改写为现代诗,运用通感手法表现愁绪;
拓展层:以“AI 时代的乡愁”为主题,创作融合古典意象与科技元素的新诗词。
某校实践数据显示,参与创作活动的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准确率提升,且能主动运用“雁”“柳”等传统意象表达现代情感。
3.4 评价改革:建立多元文化认同标准
构建“知识掌握—审美体验—文化创新”三维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的表现;
表现性评价:组织“诗词里的中国”主题展览,评选最佳仿写作品、最美诵读视频;
反思性评价:要求学生撰写“我与古典诗词的故事”成长日志,记录文化认同的转变过程。
某校试点表明,采用新评价体系后,学生对诗词文化的认同度提升,且能主动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
结语
古典诗词教学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通过深度解读文本、创设沉浸情境、设计创新实践、改革评价体系,可打破“高冷”的诗词教学困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传承者”。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诗词教学,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文化体验空间,为文化自信培养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 张辉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2)
[2] 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 王香菽 .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2(02)
[3] 高中语文对分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的策略探究. 陈卉青. 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