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全科医学模式管理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探讨

作者

卢宏

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普陀区 200333

摘要:目的:探究全科医学模式管理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3年11月—2024年11月接收的34例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全科医学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值、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管理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SAS、SDS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科医疗的方式对慢性阻塞型心脏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改善他们的心脏功能和情绪状态,从而减少各种不良的心血管反应,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全科医学模式;慢性冠脉综合征;效果

引言: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 CCS)是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多集中在发病时的救治上,缺少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全科医学以其综合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为特征,为临床可持续发展的疾病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将2023年11月—2024年11月接收的34例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干预措施,从而验证全科医学管理模式的总体效果,结果与预期一致,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11月—2024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4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男女比为10:7,年龄为60~80岁,平均年龄为(75.48±4.62);对照组男女比为7:10,年龄为62~81岁,平均年龄为(75.81±4.87);所有原发性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有充分的临床信息,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无转院或退出。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数据临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60岁以上、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对研究内容了解并签字认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排除标准:6个月没有出现过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恶性肿瘤。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①医生要先了解患者的病情,然后针对患者的病情确定合理的给药剂量。②加强对患者的基础疾病常识教育,指导患者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控制,以增加疗效和治愈率。③向患者宣传一些基础的生活治疗和注意事项,保证患者回家以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④要经常去医院做检查,以保证患者的疾病不会再发生,也不会发生其他的事情。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全科医学管理模式:(1)患者评价及卫生记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调查。通过对家庭病史、生活习惯及既往疾病史等进行详尽的个人卫生记录,为个体化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2)多专业合作:综合内外、心理和康复等多专业的医疗服务。比如,在慢性病和精神障碍患者中,医师负责病情控制,心理学家负责精神介入,由复健医师负责治疗。(3) 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通过对患者进行卫生宣传,以增强患者的卫生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个体化防治措施,例如:对老人进行防跌术教育,对幼儿进行疫苗注射等。(4)持续式护理:由“社区→医院→家庭”,保证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获得“无缝衔接”的服务,例如:患者家属跟踪等。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进行测定,并做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①有效:治疗后患者血压明显降低,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药物依从性提高;②显效:患者服药后血压明显下降,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患者服药依从性好;③无效:治疗后血压无明显升高,伴有其他不良反应,依从性差。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

管理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心理焦虑和抑郁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SAS、SDS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结论

全科医疗在 CHC患者的诊治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它将心血管内科、营养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的多学科合作,为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疗。比如,在营养专家的建议下,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同时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和血脂,这些对于改善冠状动脉疾病非常重要。此模型注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CHC患者常合并有焦虑、抑郁等多种情绪,在全科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精神健康,增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比如经常接受心理辅导,患者就会减少对病情的恐惧,从而更加主动地与用药及复健合作。从长远来看,全科医疗的发展对降低患者的住院率是有益的。它所注重的是持续照顾,使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察觉和应对疾病的改变。另外,该模型的推广使用对减少总体卫生费用、提升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SAS、SDS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医师是慢病管理的关键,其持续护理与个体化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通过政策扶持、资源优化、职业培养等措施,使全科医生能够更好地为慢病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卫生管理服务。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全科诊疗模型进行深入探讨,使之更好地满足临床诊疗条件与患者的需要。

总之,全科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通过多学科合作和持续护理,可使患者的各项临床参数得到明显提高,降低患者的精神压力,降低其不良心血管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杨;王凯;肖革新;肖菊姣;高剑波;林妮;陈东;王慧君;杜庆锋. “全科医学+”紧密型医共体下慢性病管理模式构建研究:基于国际慢性病管理模式和经验[J].中国全科医学,2022(16)

[2] 董莹玥.全科门诊心理指导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