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课堂中思考力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

作者

翁其发

平潭城东小学 350400

一、小学语文课堂思考力培养的具体路径与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思考起点

小学生思维具象形特征显著,抽象思考需锚定生活经验。教学中,笔者紧扣课文主题搭建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认知过渡到文本思考,既降低思考难度,又激发探究意愿。

教学《盘古开天地》前,让学生收集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初展示夜空、山川实景图,设问天地起源相关疑问,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女娲与盘古关系等问题,带着疑问读文时主动探究文本差异与描写意图。教学《蜜蜂》前,布置蚂蚁找食实验,课上学生分享观察后,笔者衔接法布尔实验,引导学生以对比思维解读文本,实现思考力迁移。

(二)设计阶梯式问题链,搭建思考支架

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处于发展阶段,过于抽象或跳跃的问题会让他们陷入思维困境。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基础认知 — 深层分析 — 创造性拓展”的阶梯式问题链,为学生搭建思考支架,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文本。

以《草船借箭》为例,笔者设计了三级问题链:第一级(基础认知):“诸葛亮向周瑜保证几天造好十万支箭?他真的是要‘造箭’吗?”——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基本情节,明确“借箭”而非“造箭”的核心;第二级(深层分析):“诸葛亮选择在‘大雾天’去借箭,还‘吩咐士兵擂鼓呐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曹操的反应能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环境、人物心理分析行为背后的逻辑,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第三级(创造性拓展):“如果当时没有大雾,诸葛亮还能想到其他借箭的办法吗?结合课文里的人物特点,说说你的办法为什么可行?”—— 鼓励学生跳出文本,结合人物性格(如曹操多疑、鲁肃忠厚)进行创造性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级问题学生能快速回答,第二级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后梳理思路,第三级问题则引发了激烈争论:有学生说“可以让鲁肃偷偷把曹操的箭运过来,因为鲁肃不会告诉周瑜”,也有学生反驳“曹操不会轻易让箭被运走,应该假装投降,趁曹操不注意把箭带走”。虽然部分想法不够严谨,但学生在思考“办法可行性”的过程中,已经在主动分析人物关系、情节逻辑,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三)优化课堂互动形式,拓展思考维度

传统课堂的“师生问答”互动模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考角度,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 跨组思维碰撞 + 教师追问引导”的互动形式,让学生从“单一思考”走向“多元碰撞”。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将课堂互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小组分工探究“五壮士在‘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三个阶段,内心可能在想什么?从课文哪些语句能看出来?”,每个小组重点分析一个阶段,并用表格整理“语句 + 心理推测”;其次,跨组交流:“如果五壮士在‘引上绝路时选择退回根据地,会有什么后果?他们的选择体现了什么精神?”—— 不同小组结合自己分析的阶段,从“整体情节”角度补充思考;最后,教师追问:“课文里写‘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这里的‘抢前一步’‘猛地’能不能换成‘慢慢走过去’‘轻轻举起’?为什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思考人物的坚定意志。

在互动过程中,有小组提出“五壮士可能会担心群众是否安全转移”,另一小组补充“他们应该也有对家人的牵挂,但更清楚自己的责任”,学生的思考不再局限于“英雄很勇敢”的表层认知,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矛盾与选择”,思考维度更加丰富。同时,教师的追问让学生学会从“词语表达效果”角度分析文本,提升了思考的精准性。

(四)改良探究性作业,延伸思考深度

课堂思考的时间有限,笔者通过设计“文本拓展型”“生活实践型”探究作业,让学生的思考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实现“思考 — 实践 — 反思”的闭环。

在教学《母鸡》后,笔者布置了“文本拓展型”作业:“老舍先生一开始讨厌母鸡,后来又敬佩母鸡,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看法改变的经历?像老舍先生一样,先写你最初的看法,再写让你改变看法的事,最后说说你现在的思考。”有学生写道:“我以前讨厌小区里的清洁工爷爷,觉得他身上有味道,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他在暴雨天把被风吹倒的共享单车一辆辆扶起来,还把路边的垃圾捡进垃圾桶,我才明白他的工作很重要,我之前的想法太自私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模仿了课文的写作结构,更学会了“辩证看待事物”的思考方式。

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后,笔者设计“生活实践型”作业:“请你和家人一起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历史遗迹,记录下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文物或一处遗迹,思考‘它为什么能保存下来?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历史遗产?’,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思考日记。”有学生在参观当地博物馆后写道:“博物馆里的青花瓷瓶有一道裂缝,讲解员说这是修复过的,我想如果圆明园的文物没有被破坏,也能像这个瓷瓶一样被好好保护,我们现在不仅要保护现存的文物,还要记住历史,不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作业不再是简单的“背诵课文中心思想”,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将文本思考与现实生活结合,提升了思考的深度与责任感。

二、实践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较之前增加了 60% ,在回答问题时能“结合课文语句分析”的学生占比从 35% 提升到 78% ;在期末语文测试中,“阅读理解 —分析探究题”的平均分较对照班高出 4.2 分。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从“担心学生不会思考”到“相信学生能思考”,从“控制课堂节奏”到“放手引导思考”。

但实践中也存在不足:部分学困生在面对“阶梯式问题链”的第三级问题时,仍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况;探究性作业的批改工作量较大,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后续需要进一步优化“分层问题设计”,为学困生提供更细致的思考支架;同时探索“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的作业批改模式,提高作业反馈的效率与针对性。

三、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思考力培养,不是“额外增加的教学任务”,而是融入“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每一个环节的核心目标。通过“生活化情境激活思考起点”“阶梯式问题链搭建思考支架”“多元化互动拓展思考维度”“探究性作业延伸思考深度”的路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敢思考、会思考、善思考”的思维习惯。未来,还需在“差异化教学”“跨学科融合思考”等方面进一步探索,让思考力培养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引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洪波.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J]. 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 2014(S1):109-109.

[2] 高玉 . 质疑 : 提升学生阅读思考力 [J]. 福建教育研究 , 2016(10):2.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022 年度开放课题“指向思考力培养的语文“读思达’研究”( 课题编号 :KCA2022181) 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