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行动的藏语敬语词:功能、权力与身份建构
班玛多杰
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一、引言:从" 语言形式" 到" 社会行动"
传统藏语敬语研究多致力于对其词汇、语法进行系统的分类与描写,将其视为一个封闭、稳定的语言子系统。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剥离了敬语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互动情境,未能充分揭示其活力与本质。敬语在传统社会中具有规制社会的政治功能,对社会秩序的建构有作用;在现代社会,它仍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
本文主张一种范式转换:将藏语敬语词视为一种社会行动。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 " 敬语是什么 ",而是 " 人们用敬语来做什么 "。每一次敬语的使用,都不是对固有规则的机械套用,而是一次微妙的社会实践,一次对权力、关系和身份的主动建构与协商。借鉴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 " 拟剧论 " 和布朗与莱文森的 " 面子理论 ",本文将深入分析藏语敬语在藏族社会互动中所承担的核心社会功能。
二、功能一:建构与再生产社会秩序
藏语敬语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在于,它将宏观的、抽象的社会结构微观化和日常化于具体的言语交流中。
(一)、权力关系的具身化:当一个下属对上司使用 བཞེས(bzhes, 吃)而非ཟོ(zo 吃),当一个俗人对僧侣使用 གསོལ་འདེབས(gsol vdebs, 请求)而非 ཞུ་བ(zhuba)时,他们不仅仅是在选择词汇,更是在用身体(语言)表演和确认彼此间的权力位差。这种日复一日的语言实践,如同仪式一般,将 " 尊卑有序 " 的社会规范" 书写" 进个体的习惯之中,从而再生产了既有的社会秩序。
(二)等级制度的无声语言:敬语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精密的社会索引系统。通过聆听两人之间的对话,一个熟练的母语者能立刻正确推断出他们的相对地位、亲疏关系乃至所处的场合(公开/ 私下)。因此,敬语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时刻宣告并强化着社会的等级制度,使其显得自然化和不容置疑。
三、功能二:协商与管理人际关系
敬语的使用并非总是被动的、强制性的,它也是说话者进行策略性选择的工具,用以动态地管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一)拉近社会距离:在某些情境下,有意识地降低敬语等级(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传递亲切、友好和意图拉近关系的信号。例如,一位长辈对年轻晚辈最初使用标准敬语,随后转而使用更亲切的称谓和普通语体,这是一种 "降级" 的礼貌,意在表达接纳和关爱。(二)推远社会距离与表达不满:反之,有意识地提升敬语等级或突然在本该亲密的对话中使用非常正式的敬语,则可以制造距离感,甚至成为一种表达不满、讽刺或愤怒的 " 武器 "。" 这种 ' 超乎寻常的礼貌 ' 实际上是在礼貌的外衣下进行的社会疏远和拒绝"。(三)面子保全与冲突调节:敬语是重要的" 面子保全工具"。当提出请求、批评或拒绝时,使用敬语可以缓冲这些 " 面子威胁行为 " 的冲击力,维护对方的社会尊严,从而避免公开冲突,维持表面的和谐。这使得社会互动即使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也能顺利进行。
四、功能三:表演与塑造社会身份
说话者通过使用敬语,不仅在评估他人,也在塑造自我。
(一)文化资本的展示:能够得体、娴熟、精准地运用敬语,被视为一个人教养、家世和社会成熟度的标志。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在拉萨甚至整个西藏,不会敬语的人被认为缺少教养,而敬语用错了,便会闹出笑话,反之,敬语使用不当(过度、不足或错误)则会被视为 " 粗鲁 "、" 无知 " 或 " 缺乏教养",从而损害其社会形象。
(二)理想社会身份的表演:戈夫曼认为,社会生活如同舞台,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的角色。熟练使用敬语,就是在成功地表演一个 " 懂礼仪、有分寸、尊重传统 " 的理想社会成员角色。这种表演不仅是为了他人的认可,也是为了强化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
五、现代性冲击下的功能流变
随着城市化、教育普及和平等观念的兴起,藏语敬语的传统社会功能正在经历挑战与重构。
·« 平等化» 趋势:在年轻一代和城市环境中,复杂敬语的使用范围缩小,简化版本流行。康区方言虽保留较多古老敬语词,但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的人并不多,使用范围较单这反映了传统刚性社会等级的松动和一种对更平等人际关系的追求。
·功能的专门化:敬语日益从日常人际关系的普遍润滑剂,退缩至特定领域(如家庭伦理、宗教生活、正式典礼)的身份标志和礼仪符号。其建构社会秩序的功能在公共领域减弱,但在私人和传统领域依然强大。
·身份象征的强化:正因为其日常普遍性下降,能够掌握并运用纯正、复杂敬语的人,其行为本身所承载的 » 传统文化守护者 » 身份象征意义反而可能被强化。
六、结论
藏语敬语词远非一套僵化的语言规则。它是一种活跃的、策略性的社会行动。它 actively 建构秩序,通过微观互动再现宏观权力结构;它灵活地管理关系,成为人们拉近或推远社会距离的工具;它深刻地塑造身份,是个人展示文化资本和表演社会角色的核心手段。对藏语敬语社会功能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语言如何深刻地介入社会生活、维系文化模式提供了的一个极佳范例。未来的研究应更多采用民族志和会话分析的方法,深入真实的互动场景,捕捉敬语在动态交流中如何被瞬间调用和策略性运作,从而更生动地揭示其作为社会行动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格桑次仁等 . 法官应不应该使用敬语——藏族语言习惯与司法研究
[J]. 法律和社会科学 , 2019(1): 159-186.
[2] 李春梅 . 论藏语康方言敬语 [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 2017(6): 60-
63.
[3] 白玛措 , 汪青 . 藏语方言敬语对比试析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1991(3).
[4] 索南坚赞 . 藏语敬语词的结构类型探讨 [J]. 西藏研究 , 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