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铁路工程投资控制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探讨

作者

杨国翠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

引言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规模持续扩张,工程投资管理面临更高要求,然而传统管理模式受制于粗放化、分段化缺陷,常引发预算超支、资源浪费及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铁路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而精细化管理模式凭借其系统化、数据化的优势,成为优化投资控制的有效路径,因此需要以铁路工程全生命周期视角,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动态管理手段,构建科学化、标准化的精细化管理框架,提升工程综合效益。

1 铁路工程投资控制的现状分析

铁路工程投资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各阶段缺乏系统性协同和精细化控制手段,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分析,首先在前期决策阶段存在部分项目因规划深度不足、可行性研究粗放,导致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偏离较大,施工阶段频繁变更设计成为常态,这种“前端粗放、后端补救”的模式不仅推高成本,还延长工期,反映出投资管理缺乏全流程统筹。其次,投资控制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数字化转型尚未形成完整闭环,多数项目虽引入 BIM 技术或项目管理软件,但应用范围局限于单一阶段或部门,施工阶段的人工、材料单价等基础数据未与设计端共享,成本超支常在阶段性结算时才被发现,导致成本预测精度低,无法支撑动态调整。此外,动态监控与风险预警机制尚未成熟,在铁路工程长达数年的建设周期中,物价波动、政策变化、自然灾害等外部风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大部分项目依赖季度或年度的成本汇总分析,难以及时捕捉风险信号,例如某沿海铁路项目遭遇台风后,因未提前建立应急预算储备和风险缓冲机制,导致直接损失超千万元。

2 精细化管理在铁路工程投资控制中的应用价值

2.1 提高投资控制的精准度

精细化管理在铁路工程投资控制中的应用,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方法与技术手段化解传统粗放模式下的误差累积问题,从而提升各环节成本测算与动态调整的精准度,例如在设计阶段引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复杂地形进行高精度勘测,并与工程量清单、材料价格库深度融合,能够预先识别可能出现的设计变更风险点,避免因地质条件误判而导致的施工返工。施工阶段则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人、材、机的动态消耗数据,并与设计图纸及预算模型自动比对,形成偏差预警信号,使管理者能够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或施工方案,避免预算执行滞后性带来的误差扩大。此外全过程成本数据的标准化录入与共享机制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例如材料价格波动信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传递至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确保预算调整与市场变化紧密联动,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核算误差,对于工期长、风险因素多的铁路项目,精细化管理还能结合历史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成本预测模型,在项目初期即量化物价上涨、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权重,形成带有弹性区间的动态预算框架,进一步提升长期投资计划的抗风险能力。

2.2 降低工程成本与资金浪费

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施工程序和强化过程监督,在铁路工程投资控制中能够显著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与资金浪费。首先通过全流程标准化消除冗余环节,借助工程量清单动态核算与施工进度匹配技术,系统可自动生成材料采购节点与用量要求,避免因过量备料造成的资金占用或材料过期损毁,同时物联网传感设备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与使用效率实时监控,精准匹配设备投入与作业强度,减少空转能耗和租赁成本。施工过程中的隐性浪费同样不可忽视,通过精细化管理借助协同化平台打通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信息屏障,确保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在施工前充分验证,施工中若需微调工艺或参数,平台可快速比对不同方案的成本影响,优先选择综合费用最低的优化路径,从而减少返工率与资源重复消耗,对于突发风险如自然灾害或政策调整,精细化管理能够通过预设风险储备金与动态预算缓冲机制,及时分摊冲击压力,避免因应急措施不当导致的资金无序消耗。此外全过程成本追溯与责任制挂钩的考核体系,进一步压缩了资金浪费的生存空间,每个施工节点的成本消耗均与责任主体绑定,通过数字台账实时记录偏差原因形成可追溯的成本分析链,例如材料超支若因施工工艺不当导致,系统将自动标记责任单位并要求整改;若因设计疏漏,则可追溯至前期的设计审查环节优化流程。

3 铁路工程投资控制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构建精细化全生命周期投资控制体系

构建精细化全生命周期投资控制体系,需以全周期视角统筹规划铁路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通过标准化流程与动态化管控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首先,在项目设计阶段需建立精细化预算编制机制,利用历史工程数据与行业指标,结合区域经济条件和工程复杂性,细分工程量清单并设定分项成本上限,从源头锁定投资范围,同时借助 BIM 技术模拟施工方案,验证设计方案的落地可行性,提前识别潜在超支风险,例如通过三维模型优化桥梁结构配筋率或隧道支护参数,既能减少材料冗余又能规避后期施工中的设计变更成本。其次,施工阶段需强化动态化成本监控与资源协调,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构建实时跟踪系统,对人工、材料、机械的使用量及效率进行量化分析,及时发现偏离预算的异常环节,例如通过智能传感器采集混凝土浇筑进度与材料消耗数据,系统自动对比计划值与实际值,一旦出现偏差立即推送预警并生成纠偏建议。最后,运营维护阶段需建立反馈闭环与长效优化机制,通过数字化竣工结算与资产管理系统,将施工阶段的成本数据、质量缺陷及维修记录完整移交至运维部门,形成全周期数据链,基于此分析运营期的维护成本规律,优化养护资金分配,例如通过钢轨磨损数据预测更换周期,提前储备维修预算;或利用环境监测结果调整桥梁防腐投入,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同时将运维阶段暴露的共性问题反向导入新项目的设计标准中,推动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经验复用,形成投资控制的良性循环。

3.2 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投资精细化管理

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投资精细化管理,需从数据整合、过程监控与决策优化三个层面切入,全面提升铁路工程投资控制的可控性与科学性。第一,构建统一的数据集成平台,通过整合项目设计、施工采购及运营维护等各环节的数据,形成动态更新的投资数据库,例如在设计阶段录入工程量清单与材料价格,施工阶段实时接入机械使用率、人工成本等现场数据,运营阶段补充设备维护记录与环境监测信息,这种全周期数据流的贯通能够消除信息孤岛,为投资分析提供完整依据。第二,强化实时动态监控与风险预警,利用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消耗进行精准采集与追踪,例如通过在运输车辆安装定位装置监控材料配送路径,优化调度减少空驶率;或借助智能终端实时记录混凝土浇筑量,对比预算值自动生成偏差报告,同时预设投资超支、工期延误等风险阈值,系统通过机器学习预判异常趋势并提前预警,例如当某标段材料采购价格连续上涨时触发提示,辅助管理者及时调整供应商或替换材料,避免成本失控。第三,推进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引入大数据模型与人工智能算法挖掘历史工程数据的内在规律,辅助资金分配与工艺优化,例如基于相似地质条件的既有项目成本数据,预测新线隧道工程的潜在超支项并优化预算编制;或利用天气、地质等因素训练风险模型,动态调整雨季施工的资金预留比例,在变更管理环节系统可模拟不同方案的经济性影响,快速比选最优解,例如桥梁结构优化方案可能导致工期延长,系统可综合评估成本增量与运营收益损失,辅助决策者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效益。最后,搭建多方协同的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云端共享工程进度、资金使用等核心信息,促进业主、施工方及监理单位的高效协作,平台支持在线审核支付申请、远程审批设计变更等流程,例如施工单位提交材料采购申请后,平台自动比对合同单价与市场价,审核通过后直接触发财务支付,减少人工干预与时间成本。

3.3 实施动态成本监测与精细化预算控制

实施动态成本监测与精细化预算控制,需通过实时数据追踪与科学预算管理,贯穿工程全周期以保障投资目标的精准落地。首先,建立多维度的动态成本监测系统,依托物联网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工、材料、机械等消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例如在隧道开挖阶段,通过传感器监测混凝土喷射量、设备运行效能及人工工时,并与预设成本标准实时比对,快速识别材料浪费或效率不足等问题,同时针对不同施工环境构建差异化的监测模型,如山区项目的运输成本监控需额外关注燃油消耗与路径优化,平原地区则侧重施工机械的闲置率管控。其次,优化预算编制与调整机制,精细化预算需结合历史数据与工程特征进行分级细化,例如将总预算按工程节点拆解为路基、桥梁、轨道等子项,并为每个子项设定合理的成本浮动区间,预算编制时引入动态算法,基于实时市场行情或环境变化生成弹性预算预案,在施工阶段若实际成本接近预算阈值,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启动预算调整流程。再者,强化过程反馈与闭环管理,将动态监测结果与预算执行情况实时关联,形成“监测 - 分析 - 纠偏 - 反馈”的闭环。例如,每周汇总材料支出与工程进度偏差数据,通过例会分析超支原因并针对性调整工艺或采购策略。对于高频率出现的预算偏差问题,需回溯设计或招标环节的合理性,从源头优化预算分配。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财务部门与工程部门共享数据,确保预算调整与施工需求同步匹配,减少因信息滞后导致的决策失误。最后,以数字化工具支撑成本控制精度,基于 BIM、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可视化成本管理平台,直观展示各环节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对比趋势,例如通过三维模型关联分项工程的成本数据,管理者可快速定位超支点位并模拟优化方案的财务影响。

3.4 建立责任分解与精细化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责任分解与精细化绩效考核机制,需通过权责明晰与结果导向的管理手段,确保铁路工程投资控制责任有效落实。首先,细化责任目标并逐级分解,将工程总投资目标按部门、岗位及施工阶段拆分,明确各主体的具体责任,同时针对工程变更、风险应对等特殊环节,设立专项责任人,避免责任模糊或推诿,通过合同条款或任务书明确责任边界,使每个环节的参与者清楚自身职责与考核标准。其次,构建多维度绩效考核指标,将投资控制目标量化为可执行、可追溯的指标,并分层级纳入考核体系,指标设计需兼顾结果与过程,如施工班组不仅考核进度达标率,还需评估机械台班利用率、材料损耗率等过程指标,同时结合工程复杂性动态调整指标权重。再者,强化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建立定期考核与即时纠偏相结合的机制,避免“事后追责”变为“过程管控”,每月汇总各部门指标完成情况,生成可视化考核报告并通过例会分析问题根源,对于连续未达标的部门由责任主体提交整改方案并限时落实;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实施物质奖励或晋升优先等正向激励,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后续项目资源分配挂钩。最后,以信息化工具支撑考核透明度,依托数字管理平台整合绩效考核数据,实现责任目标、过程执行与考核结果的全流程线上留痕,例如系统自动抓取设计变更次数、材料采购价差等数据后匹配责任人,实时生成考核评分;部门负责人可通过平台查看下属指标进展,及时介入异常情况,此外通过数据共享打通财务、工程、监理等系统,减少人为干预误差,确保考核公平性与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工程投资控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动态监测与责任考核的双重机制,实现了成本管控与执行效率的全面提升,动态成本监测利用技术手段精准捕捉偏差,确保预算紧跟工程实际;责任分解与绩效考核则通过明确权责和强化激励,推动全员主动优化管理流程,这些举措环环相扣既能实时化解投资风险,又能激发管理活力,形成闭环管理的良性循环。未来铁路工程实践中以此为框架持续完善细节、深化数据应用,将进一步提升铁路建设资金利用效率,最终实现投资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长期共赢。

参考文献:

[1] 杨佳 , 饶俊辉 . 基于 BIM 的铁路站房工程精细化管理平台构建 [J]. 天津建设科技 ,2022,32(06):34-36.

[2] 刘颜飞 . 铁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实施路径探索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2,(35):134-136.

[3] 孙艳苏 . 铁路物资精细化管理与发展方向 [J].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21,16(11):53-55.

[4] 顾云飞 . 在建铁路工程安全精细化管理分析 [J]. 居舍 ,2021,(12):122-123.

[5] 徐晓方 . 铁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J]. 价值工程 ,2020,39(02):26-27.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20.02.010.

[6] 万晓凯 . 精细化管理在铁路企业党建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J]. 智库时代 ,2019,(4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