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体测达标率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

刘利

河北美术学院(体育工作部)

引言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被视为衡量教育质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维度。体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其达标率常常被视作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直观体现。然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孤独感等,促使研究者们将体测达标率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纳入关注范围。健康不仅仅是疾病的缺失,而是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统一体。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揭示体育锻炼对心理的积极作用,也能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本文旨在通过多维度的分析,厘清体测达标率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高校管理者与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高校体测的制度与现实困境

高校体测制度的实施已有多年,国家不断强化标准,力图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因缺乏运动兴趣、训练不科学或学业繁忙而难以达到要求。调查显示,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的体测达标率差异较大,部分学校甚至存在“应付式锻炼”的现象,削弱了体测制度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根据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困扰,焦虑与抑郁的比例逐年上升。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就业竞争激烈等因素,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议题。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可能导致对体育锻炼的抵触情绪,从而进一步影响体测表现。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与空白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但直接从体测达标率角度切入的研究相对有限。部分文献侧重描述性统计,缺乏深入机制探讨。因此,有必要从体测达标率与心理健康水平的互动关系入手,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既关注统计结果,也注重过程性影响。

二、体测达标率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

(一)运动对情绪调节的作用

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多巴胺与内啡肽的分泌,这些物质对情绪稳定和愉悦感有直接作用。体测达标往往意味着学生保持了较为健康的运动习惯,从而降低心理压力水平。反之,体测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容易在自我评价上产生挫败感,进而引发焦虑或自卑情绪。

(二)成就感与心理自我效能

体测达标为学生带来明显的成就感,这种积极体验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完成体测目标,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对心理健康起到保护作用。

三、影响体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因素

(一)性别差异

性别在体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表现出显著差异。男性在力量、爆发力与速度测试中通常占据优势,更容易达到合格标准。然而,这一优势也意味着他们承受着来自外界更高的期望值,社会与同伴的评价往往将男性与“体魄强健”紧密联系,一旦未能达标便容易引发较强的心理落差,进而产生紧张、焦虑甚至自我怀疑。相较之下,女性在柔韧性、耐力和协调性项目中表现相对突出,但受体测指标设置与生理特征的影响,一旦成绩不理想,便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及身体形象困扰。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敏感度,面对体测压力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由此可见,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体测成绩层面,更在心理体验与应对方式上展现出不同特质。

(二)学业与就业压力

繁重的学业任务和就业竞争压力是影响体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许多大学生在备考、科研或求职过程中,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导致运动时间被不断压缩。长期缺乏锻炼不仅使身体素质下降,也直接造成体测成绩不理想。当学生在体测中频频失利时,往往产生“恶性循环”:成绩不佳带来心理负担,而心理压力又进一步削弱其运动意愿。尤其是在临近毕业阶段,部分学生同时面对论文答辩、实习、就业竞争等多重挑战,运动成为“可有可无”的活动,体测压力甚至被视为额外负担。研究表明,心理压力与运动缺乏呈显著正相关,高水平的压力会加速负面情绪的积累,进而影响睡眠质量与学习效率。

(三)社会支持与校园氛围

社会支持和校园氛围在体测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同伴的陪伴、家庭的理解与学校的制度支持,能够有效缓冲外部压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拥有稳定社交网络和积极人际关系的学生,更容易形成锻炼习惯,在体测中表现良好,同时心理压力水平也相对较低。反之,若缺乏社会支持,学生更可能在体测成绩不理想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从而加剧心理困扰。

四、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体育课程与锻炼机制

要有效提升体测达标率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应在体育课程与锻炼机制上进行系统优化。传统体育课程常以统一训练为主,忽视了学生兴趣与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参与动力。为改变这一状况,学校可以探索“多元化+ 个性化”的课程模式,例如将体育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兴趣项目相结合,推出篮球、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等多样选择,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与体质条件进行选择。此外,建立健身打卡、运动积分等激励机制,也能增强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与持续性。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除了优化体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化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建立系统化的心理咨询与干预服务,覆盖新生入学适应、学习压力管理、就业焦虑缓解等不同阶段与主题。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讲座与校园心理健康宣传周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心理观念。尤其是在体测压力较大的时期,心理辅导中心可提供针对性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体测成绩,避免成绩不理想带来的过度焦虑与自我否定。

五、结语

本文探讨了高校体测达标率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指出二者存在正向联系,同时受到性别、学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等因素的调节。研究强调,提升体测达标率不仅是身体素质教育的目标,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雷莹 .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策略研究——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11):98-101.

[2] 孙珊珊 , 孟宇轲 , 李涵 . 高校体育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与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C]// 中国班迪协会(CBF), 广东省体能协会(GSCA).2025 年第二届中国智慧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 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 ;,2025:80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