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控制
李烈可
湖南佳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本文以某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为实例,深入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首先介绍工程案例背景,包含工程基本信息与基层设计要求,接着详细分析施工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要点,涉及施工准备阶段的材料质量把控与配合比设计、混合料的生产与运输、摊铺与碾压工艺以及养护与接缝处理等环节,最后阐述质量检测的关键指标和常见质量缺陷的防治办法。研究表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质量控制需贯穿施工全过程,通过合理工艺与有效监测,可显著增强基层的整体性与耐久性,希望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工艺流程;质量检测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道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作为道路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性能与寿命。该基层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道路工程,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受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易出现离析、干缩裂缝等质量问题,进而影响道路整体质量,因此加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概况
以某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为例,该项目全长 8.2 公里,设计为双向六车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面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石灰土底基层”组合,此组合能充分发挥各结构层优势,提升道路整体性能。基层设计为双层连续摊铺,单层厚度 18cm,水泥掺量为 4.5%,碎石压碎值 ≤ 25%,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 ≥ 4.0MPa,这些设计要求是保障基层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指标,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配比、改进摊铺工艺及实施智能化监控,成功解决传统工艺中常见的离析、干缩裂缝问题,最终压实度达 98%以上,弯沉值 ≤ 0.25mm,满足高等级道路承载需求,表明该工程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成效显著,为道路长期使用提供可靠保障。
2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关键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2.1施工准备阶段
2.1.1材料质量控制
(1)碎石:采用石灰岩机制碎石,最大粒径 ≤ 31.5mm,级配曲线需符合规范中骨架密实型要求,如 4.75mm 筛孔通过率为 30~50%,针片状颗粒含量 ≤ 15%。碎石质量直接影响基层强度和稳定性,选材时需严格把关。石灰岩机制碎石强度高、耐磨性好,能满足基层使用要求,合理的级配曲线可使碎石在混合料中形成良好骨架结构,提高基层密实度和强度[1]。针片状颗粒含量过高会降低碎石嵌挤能力,影响基层性能需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2)水泥:选用 PO 3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 ≥ 3h,终凝时间 ≥ 6h,避免使用快硬或受潮水泥,水泥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重要胶结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基层强度和耐久性。PO 32.5 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性好、强度增长特性佳,能满足基层施工要求,合适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可保证混合料有足够时间摊铺和碾压,避免过早凝固影响施工质量,快硬水泥会使混合料凝固过快,不利于施工操作;受潮水泥会降低水泥活性,影响基层强度。(3)水:水的pH值为6~8,硫酸盐含量≤ 0.25%,采用市政饮用水标准。水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作用重大,参与水泥水化反应,影响混合料和易性和强度,符合标准的水可保证水泥正常水化反应,避免水中有害物质对基层造成不良影响,市政饮用水标准能确保水质量符合施工要求,为基层质量提供保障。
2.1.2配合比设计
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含水量,通常比理论值高 0.5~1.0%,水泥剂量按设计值±0.5%进行验证,确保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达标。配合比设计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基层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击实试验可确定混合料在不同含水量下的最大干密度,从而找出最佳含水量,适当提高最佳含水量可保证混合料在摊铺和碾压过程中有足够水分,利于压实和强度增长,验证水泥剂量可确保基层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避免水泥用量不当带来质量问题[2]。
2.2混合料生产与运输
2.2.1 拌和工艺
采用 600t/h 强制式拌和楼,干拌时间≥ 5 秒,湿拌≥ 30 秒,混合料均匀性变异系数 ≤ 10%,拌和时实时监测含水量,根据气温动态调整至最佳值±1%,强制式拌和楼能使混合料充分搅拌均匀,保证质量稳定。控制干拌与湿拌时间可确保各种材料充分混合,避免局部离析,混合料均匀性变异系数是衡量均匀程度的重要指标,控制在≤ 10%可保证混合料质量符合要求,实时监测并根据气温调整含水量,可使混合料在不同环境下保持最佳含水量,利于压实和强度形成。
2.2.2 运输管理
自卸车配置数量需满足连续摊铺需求,如每台摊铺机配 8~10 辆,车厢覆盖篷布防止水分蒸发,混合料从出料到摊铺完成时间≤ 2小时,合理配置自卸车数量可保证摊铺机连续作业,提高施工效率,车厢覆盖篷布可保持混合料含水量稳定,控制混合料运输时间可避免过早凝固,保证施工性能。
2.3 摊铺工艺要点分析
2.3.1 摊铺控制
在摊铺施工中优先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两台摊铺机间距控制在5~8m,前后速度保持一致,约 1m/min,这种作业方式可以避免纵向接缝的出现,提高摊铺的连续性和平整度,两台摊铺机同时作业时,要注意相互之间的配合,确保摊铺的厚度和宽度均匀一致,如果采用单机作业,需要预留搭接宽度,后续进行补铺。预留搭接宽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相邻摊铺区域之间的衔接质量,避免出现纵向裂缝。搭接宽度的大小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施工情况确定。摊铺厚度通过松铺系数控制,通常松铺系数为 1.3~1.35,松铺系数需要经试验段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在试验段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记录不同松铺系数下的摊铺厚度和压实后的厚度,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最合适的松铺系数。
在实际摊铺工作中需要保证连续性,要确保拌和、运输、摊铺连续是保证摊铺质量的重要原则,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运输车辆的数量和摊铺设备的作业速度,避免出现停机待料的情况。如果摊铺中断超过 2 小时,应设置横向接缝。横向接缝的设置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以保证接缝处的平整度和强度,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间距 5~8m,搭接宽度 30cm。松铺系数通过试验段确定,通常为 1.25~1.35,摊铺速度 1.0~1.5m/min,螺旋布料器埋深 ≥ 2/3 高度以减少离析。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可提高摊铺效率,保证摊铺连续性和平整度。合理的间距和搭接宽度可使两幅摊铺的混合料更好结合,避免接缝痕迹。准确确定松铺系数是保证基层厚度和平整度的关键,通过试验段可获取适合该工程的值。控制摊铺速度可使混合料均匀摊铺,避免堆积或拉裂,螺旋布料器埋深 ≥ 2/3 高度可使混合料分布更均匀,减少离析[3]。如图1:
2.3.2离析预防措施
离析是摊铺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会影响基层的质量,为了预防离析,螺旋布料器应保持满负荷运转,螺旋布料器的作用是将混合料均匀地分布在摊铺宽度上,如果其不能满负荷运转,可能会导致混合料分布不均匀,出现离析现象,同时在摊铺机后应设专人处理粗集料“窝”,当发现有粗集料集中的区域时,要及时换填新料,以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
2.4碾压流程
2.4.1初压阶段
初压过程中,通常选用轻型压路机,如两轮压路机或者采用 18~20t 振动压路机的静压模式,这一阶段紧跟摊铺机作业,其主要目的在于初步稳定混合料,并对基层的标高进行调整,合适的初压设备能够为后续的碾压工序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基层的整体质量。
初压的碾压方向是从路肩向中心进行。在直线段,碾压作业由外侧向内侧推进,在曲线段则由内侧向外侧碾压,轮迹需重叠 1/3~1/2 轮宽,以确保碾压的均匀性,碾压速度应控制在 1.5~2.0 km/h,静压 1~2 遍,此操作重点在于消除表面的松散现象和局部不平,在碾压过程中,若发现局部出现“拥包”或离析情况,需安排人工进行铲平或填补新料处理,以保证基层的平整度和均匀性。
2.4.2复压阶段
复压阶段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如 18t 以上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通过振动和强振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基层的密实度,重型振动压路机在复压过程中能够使混合料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提高基层的承载能力。复压操作需遵循“先边后中、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由弱振逐渐过渡到强振,碾压 4~6 遍。碾压速度可提升至 2.0~2.5 km/h,每完成一遍碾压后,需对压实度进行检测,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98%),同时禁止在未完成碾压的路段进行调头或急刹车操作,以免破坏基层的结构。如图2:
2.4.3终压阶段
终压一般采用双钢轮压路机或胶轮压路机。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静压消除轮迹,提升基层表面的平整度,良好的表面平整度有助于提高路面的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终压速度应控制在 2.5~3.0 km/h,静压 1~2 遍,以确保基层表面无明显轮迹且密实度达标,碾压完成后,需及时对标高、横坡和平整度进行检测,对于局部存在的缺陷,需安排人工进行修整。
2.5施工质量控制关键要点
(1)平整度。平整度是衡量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摊铺机应配备自动找平系统,以提高摊铺的平整度,每 10m检测一次平整度,偏差应≤8mm,在检测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检测工具,如三米直尺等,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平整度不符合要求的区域,要及时进行处理,如进行局部找平或重新摊铺等。(2)厚度与压实度。厚度和压实度是保证基层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指标,每 200m 检测 1 处厚度和压实度,压实度应≥98%,厚度允许偏差~10mm,在检测压实度时可采用灌砂法、环刀法等检测方法,对于压实度不足或厚度不符合要求的区域,要及时进行处理,如增加碾压遍数或调整摊铺厚度等。(3)温度控制。施工环境温度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有重要影响,施工环境温度应≥5℃,当温度过低时,水泥的水化反应会减缓,影响混合料的强度增长,在高温时段要增加洒水频率,防止基层因水分蒸发过快而出现开裂现象,同时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极端高温或低温天气下进行摊铺施工[4]。
2.6养护与接缝处理
第一,保湿养护。碾压完成后立即覆盖透水土工布,洒水车定时喷淋,保持基层表面湿润 ≥ 7 天,期间封闭交通,保湿养护是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增长、防止干缩裂缝的重要措施。覆盖透水土工布可减少水分蒸发,定时喷淋补充水分,封闭交通避免车辆破坏基层,影响强度和稳定性。第二,接缝工艺。纵向接缝设于路中,采用斜接缝,横向施工缝垂直切割,下次摊铺前涂刷水泥浆增强粘结。合理的接缝工艺可保证基层整体性和连续性,纵向斜接缝使两幅摊铺混合料更好结合,减少裂缝,横向垂直切割保证接缝平整垂直,涂刷水泥浆增强新旧混合料粘结力,提高接缝强度。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检测与问题防治
3.1 关键检测指标
包括压实度(灌砂法)、厚度(钻芯法)、平整度(3m 直尺 ≤ 8mm)、强度(取芯法)及弯沉值(贝克曼梁法),这些指标是评价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的重要依据,压实度反映基层密实程度,影响强度和稳定性,厚度是保证基层设计性能的关键,平整度关乎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强度是基层核心指标,决定承载能力,弯沉值反映基层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并处理。
3.2常见质量缺陷防治
第一,离析问题,需要优化级配曲线,控制摊铺机螺旋布料器转速与料位高度,离析是施工常见问题,会导致基层局部强度不均,影响整体性能。优化级配曲线使混合料颗粒分布更合理,减少离析。控制螺旋布料器转速和料位高度,使混合料摊铺更均匀,避免粗细颗粒分离。第二,干缩裂缝问题,需要添加粉煤灰(掺量 ≤ 20%)减少水泥用量,延迟切缝时间至养护后期,干缩裂缝因基层干燥收缩产生,降低耐久性和防水性能,添加粉煤灰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裂缝。延迟切缝时间使基层强度增长后再切缝,减少损伤、释放应力,降低裂缝发生率[5]。
3.3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效果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质量控制需贯穿材料优选、工艺优化、动态监测全过程,本案例表明,通过骨架密实型级配设计、双层连续摊铺技术及智能化压实监控,能显著提升基层整体性与耐久性。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基层性能,合理配合比设计和先进施工工艺是质量保障关键。动态监测可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问题,确保基层质量达标。本工程通过系列质量控制措施,解决了离析、干缩裂缝等问题,最终压实度达 98%以上,弯沉值 ≤ 0.25mm,满足高等级道路承载需求,为道路长期使用提供可靠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强等优点,在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然而受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基层易出现离析、干缩裂缝等质量问题,进而影响道路整体质量,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对材料质量、配合比设计、摊铺工艺和碾压工艺等关键环节加强管控,同时通过合理监测与有效控制,以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整体施工质量,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王亮,李晓东.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在道路基层施工中的应用[J].散装水泥,2024,(06):44-46.
[2]叶洪东,杨衡,朱立华,等.水泥硅灰稳定未陈化钢渣-碎石基层材料试验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1(06):34-39.
[3]亚庆媛,赵新华.公路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试验检测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36):28-30.
[4]邹俊.公路路面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和模量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4,47(12):6-10.
[5]崔宏伟,许坤,郭根胜.稳定碎石基层高渗透乳化沥青性能研究[J].中国水运,2023,23(16):144-146.
作者简介:李烈可(1973.9-)男,本科,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的工作:公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