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吉林西部地区人工造林成活率提升的关键技术与管理措施

作者

王志恒

吉林省镇赉县林业和草原局 137300

引言

吉林西部地处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风蚀沙化和土地退化现象普遍。为改善生态结构、增强区域碳汇功能,人工造林成为生态恢复的重要抓手。 但受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严重、苗木适应性差等因素影响,造成种植后苗木死 难以 片、成一片”的造林目标。因此,迫切需要系统审视影响成活率的因素,优化人工造林的技术体系与管理路径,实现精准造林、科学管护。本文基于吉林西部人工造林的区域特征与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技术瓶颈,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生态林业高质量发展。

一、制约吉林西部人工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一)自然条件约束造林效果

吉林西部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50 毫米,蒸发量远高于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土壤质地多为沙壤土和盐碱土,缺乏有机质和结构稳定性,无法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根环境。同时,春季干旱和强风频发,极易引发风蚀苗木、破坏覆盖物、蒸腾失水加剧等问题。自然环境的多重劣势叠加,使得苗木在定植初期极易死亡,尤其是对水分极为敏感的幼苗更难成活。

(二)苗木选择与适地性不匹配

当前造林项目中存在普遍的“品种趋同”问题,常以杨树、樟子松等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为主,忽视了其对干旱、盐碱环境的耐受能力。一些工程为追求速生效果,盲目选择外来树种或速生品种,导致苗木抗逆性弱、成活率低。缺乏基于地块微生态条件的树种适宜性分析和混交配置规划,是制约成活率提高的另一核心技术问题。

(三)施工管理与后期养护薄弱

部分造林工程存在施工进度赶工、整地深度不够、苗木假植时间过长等现象,严重影响苗木活力。造林完成后,后续养护缺失成为“短命林”频出的主要诱因。如灌溉不到位、病虫害监测缺失、封育不到位等,使苗木在生长初期面临极大生存压力。此外,养护责任机制不健全、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也使得项目管理者对后期维护积极性不足。

二、提升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路径(一)实施精准适地树种配置

应开展系统的地块调查与土壤分析工作,科学划分造林适宜性等级。根据地块类型、土壤质地、水文条件及风沙强度,选用乡土树种、耐旱耐盐碱性强的苗木,如沙棘、柠条锦鸡儿、文冠果等,同时推进针阔混交、乔灌草复合结构的生态配置。引入GIS 辅助树种布局优化工具,实现造林树种空间精准匹配,提高整体生态稳定性。

(二)推广节水型整地与灌溉技术

基于当地干旱特征,应采用蓄水保墒能力强的整地方式,如鱼鳞坑、半月形穴等,并配合地膜覆盖、土壤保水剂等措施,降低水分蒸发损失。在具备条件的区域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结合自动化调控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植苗木,应根据苗龄与气候周期设定科学灌溉频率和水量,避免“干死或涝死”。

(三)建设高标准苗木繁育与移植体系

推广容器苗与带土球苗种植,降低根系损伤风险。加强苗木培育环节中的抗性培育、嫁接技术与根系修剪优化,确保苗木出圃时生理指标达标。同时,移植作业应严格控制时间窗口、运输湿度与种植深度,配备专业队伍统一作业,规范各个环节操作标准,提高苗木定植初期的成活基础。

三、人工造林成活率提升的管理机(一)健全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应将造林项目纳入全过程质量管控,从前期设计、树种选择、施工组织到养护验收建立分阶段审查与监督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细化的《人工造林成活率管理办法》,明确成活率最低控制线、不同地类技术标准与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强化第三方评估与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工程成果真实可靠。

(二)构建“技术+机制”并行的责任链条

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明确“谁种谁管谁负责”机制,推进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技术服务方、监理方“四方联动”工作机制。在后期养护阶段设立技术责任人制度,保证病虫害监测、苗木补植、灌溉管理等任务落到实处。鼓励地方政府探索林长制下的项目共建共管机制,将人工造林纳入地方生态政绩考核体系,提升基层主体积极性。

(三)强化科技平台与社会参与联动机制

构建数字化林业信息平台,整合遥感监测、气象数据、苗木生长动态等信息,实现造林全过程可视化、可评估。鼓励科研院所与项目实施单位开展技术协作,推动新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引导社会资本、志愿组织参与公益造林,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支持+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为造林成活率稳步提升提供社会合力支撑。

结论

吉林西部地区人工造林面临复杂的生态约束和系统性技术短板,成活率提升是一项涵盖自然、技术与制度的系统工程。本文从成活率影响因 出因地制宜的技术路径与完善的管理机制,强调技术— 管理协 化配置、节水整地与高质量苗木移植等技术举措,并辅以全 林工程的生态恢复力与成林率。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极端气候变化 平台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提升,夯实吉林西部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我国北方防护林体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伟. 多维度视角下人工造林成活率影响因素及综合提升策略[J].种子世界,2024,(11):195-197.

[2] 蔡晓娜,王威,郭永强. 对有效提升人工造林成活率技术方法的探讨[J].新农业,2020,(24):58-59.

[3] 彭定国. 刍议有效提升造林成活率技术方法[J].现代园艺,2020,43(0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