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科技元素,助力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
姚佩民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 215237
随着数字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个学科间的对接延伸、交叉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基础教育领域也开始走向跨学科探索,力求发挥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独特功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也专门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这种学习方式重新审视学生的学习,“以生为本”,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人,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推动了学科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建构起良性互动的协同育人的机制。
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要积极投身语文教改,深刻领悟《语文课标》的内涵和精神,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特别是要文理兼修,关注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备课和上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开展快乐的跨学科学习,开阔学生视野,锤炼学生思维,磨砺学生品质,让科技素养和语文素养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乐学、会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现将笔者引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分享一下。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增加教材的科学情趣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阅读单元,有一篇课文题目叫《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这是一篇通讯,于 2012 年 11 月 25 日发表于《人民海军》。由于当时保密的需要,文中隐去了一些重要数据和着舰背后的细节,多处地方的文字用“××”来代替。这可能影响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何况,舰载机着舰,至今还是世界级的难题。阻拦索工作的原理,可能高中生、大学生都无法完整、准确地描述。作为初二学生,学习当然更有难度。如果单单是读一两遍课文,让学生找出新闻的五结构、六要素,从而归纳通讯的特点,那么即使勉强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是比较枯燥的。自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个情感目标的实现也会大打折扣。
经过思考,笔者决定借助实物模型和真实视频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校有“船模”研究社团,军舰、航母、舰载机的模型不成问题。另外,十多年过去了,我国已经进入三航母时代,有些着舰的数据和细节逐渐被公开披露,所以也能在网络上寻找到相关视频。
于是,笔者找到当初试飞英雄戴明萌成功着舰的视频和辽宁舰舰长刘喆(当时是副舰长)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讲述视频,真实还原当时激动人心的时刻,创设更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真切感受航母着舰这“刀尖上的舞蹈”是多么的艰难,成功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
笔者并没有仅仅单纯地展示图片和视频,而是让学生尝试改写通讯,在某些地方适度增加那些当时还属于保密的材料,写成一篇“内参”。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通过改写,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完整,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通讯这一体裁与消息的异同点,内心也升腾起爱国报国的热情。
二、寻访科技群雄,加强科学精神的熏染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不少写科技工作者的回忆录、散文、传记等,如《邓稼先》(杨振宁)、《太空一日》(杨利伟)、《“蛟龙”探海》(许晨)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早了解“大国重器”的研发和使用情况,学习英雄前辈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立志科技报国的情怀。当然,某一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是单靠某一位科学家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依靠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数年甚至数十载团结奋斗才能搞成功。如果由点及面,去寻访科技群雄,开展相关的跨学科学习,那么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国之重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怀。
例如,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写的是杨振宁先生对邓稼先的深切缅怀。考虑到本文涉及核武器和“两弹一星”知识,初一学生可能知之甚少,笔者决定运用跨学科学习的探究方式。
教学中,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核武器研发背景和发展历史,有助于初一学生初步了解:核武器是什么?有什么威力?建国初期,我国国力薄弱,为什么一定要发展核武器?现阶段我国的核武器发展处于世界什么水平?
学生学习的情趣被激发了,纷纷寻找资料……对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荒漠戈壁有了初步理解,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当然,从事“两弹一星”的专家们还有许多。邓稼先是其中之一。其他专家,如果不涉及,当然也可以。但是开展以探寻“两弹一星”专家神秘足迹为主题的学习,意义就不一般了。于是,班级掀起了“两弹一星”探究热潮……
钱学森,冲破美国军政的重重阻挠,远渡重洋,投身祖国怀抱……
家乡名人程开甲,听从党的召唤,无怨无悔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他与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一样,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国防科学事业……
孙家栋,从事航天事业六十年,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再到中国探月工程,总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顾年迈,亲临现场,勇于承担工程的风险……
通过对“两弹一星”专家群体的寻访,同学们认识了更多的科学大家,对国之重器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同时也在思考:邓稼先等“两弹一星”专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在如此荒凉的戈壁、在如此简陋的棚室里研制“大国重器”,主要靠什么?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从邓稼先到“两弹一星”科技群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先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大家。从学生日记中也可以看出,有几颗幼小的心灵已经萌生了为国铸长剑、研究人造太阳的雄心壮志。
三、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探究科学原理
实践出真知,实践生乐趣。当今的语文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更是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以做促学,学以致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
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茅以昇)时,学生对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的特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结构坚固”这一特点的理解还是有点难度。
笔者趁势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引入建筑力学原理,探索古代造桥秘密,汲取智慧,古为今用。
第一环节: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纸板、泡沫制作平桥和拱桥模型,两相对比,让学生在实验中清晰地理解石拱桥结构坚固的原理。
第二环节:探究家乡的石拱桥。主要调查桥梁建筑或重修的年代、建筑材料、交通作用、抗洪泄洪能力等。在调查中,学生得知,家乡石拱桥的粘合剂竟然是石灰、糯米和桐油等,十分好奇,并请教化学老师,饶有兴趣地做了小实验,发现这些粘合剂的确牢固而且耐腐蚀,心中不由升起对先辈们善于就地取材的造桥智慧的敬佩之情。
第三环节:搜集近年来公路桥梁被洪水冲刷而垮塌的事件,激发学生对特殊地段的桥梁进行再设计。学生在实验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山洪爆发时,洪水裹挟着泥石、树木,冲击力比平时更大。如果把平桥设计成拱桥,可以增加桥梁的跨度,在减少桥柱数量的同时,加固两边桥墩,从而使得桥梁抗冲击能力大大提高。
这几个环节的跨学科学习,不但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充实了日记的内容,而且获得了“做中学”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当然,跨学科学习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学生扮演科学家或新闻发言人,介绍最新科技成果,从而锻炼语言表达与信息整合能力;进行科普创意写作:以“未来科技”为主题撰写科幻短文,融合文学创作与科技思维,畅想未来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预测高科技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这样的学习,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更有成效。
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各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教育对于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中小学如何实施好科技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新时代语文教师应始终不忘初心使命,牢牢树立大语文观,开展好跨学科学习,让协同育人取得卓越成效,培养更多的零零后高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