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音乐课堂”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政路径创新
汤慧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一、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地方高校思政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乡村普遍面临美育资源结构性短缺与文化内生动力不足的双重困境。地方高校是服务地方文化事业传承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导向与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成为弥合资源缺口的关键力量。高校音乐专业通过“艺术赋能 + 文化铸魂”,不仅缓解了乡村美育资源短缺的紧迫性,更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中培养了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
以“行走的音乐课堂”平台为载体,将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与乡村文化需求深度结合,通过各类艺术实践育人过程,将“大思政”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塑造融入艺术实践全过程,是实现提升当代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助推地方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高校音乐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育人创新体系构建
构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育人体系,既破解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又探索出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行走的音乐课堂”通过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地合作等方面多维联动与创新,探索出一条“思政教育、文化传承、服务社会”育人新体系。
1. 课程体系:本土音乐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地方高校应用型艺术人才以服务地方文艺事业的培养目标,以湖湘红色音乐、非遗资源为素材,构建“必修 + 选修 + 实践”的特色课程体系,增加服务乡土文化的内容重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理论必修课《创新学习与社会实践》嵌入乡村振兴专题模块,选修课将传统文化、红色精神等融入艺术教学,增设《湖湘传统音乐》《红色音乐剧排演》《湖南民歌演唱》特色课程,结合实践课《舞台实践实训》《非遗田野采风》等“行走的音乐课堂”实现理论向行动的转化。通过艺术实践以社会调研、公益服务、职业发展等多方位的实践课程实施,多维有效的培养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传承、美育普及和思政践行的能力。
2. 教学手段:从单向传授转向沉浸式实践体验
高校音乐专业舞台实践场域正经历从制度化封闭空间(如校内音乐厅、琴房)向社会化开放场域(如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社区艺术展演、乡村田野考察、乡村支教)的拓展,因此,实践场所逐渐由校内实践场所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沉浸式的舞台体验有效提升学生舞台应用与情境适应能力,如学生在传统非遗音乐传承的实践中,亲身参与乡村非遗田野考察和技艺传承,再到数字化工坊的应用与实践,不断延伸音乐实践课堂的场域,让学生通过场景化的实践体验范式沉浸式的参与到其中。如 AR、虚拟仿真等技术对洞庭渔歌、湖南花鼓戏等活化传承非遗艺术,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播与创造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校地协同:搭建可持续实践育人平台机制
通过构建校地协同实践平台,将舞台实践延伸至真实社会语境(如服务基层文艺需求),通过文艺志愿服务、校企合作平台等项目的深度融合,与地方文化部门、企业传媒公司,社区及乡村振兴样板乡镇共建实践基地,形成“研-创 - 演 - 评”闭环,综合提升学生创编、舞台实践和策划组织能力。如师生共同参与文艺志愿结对工作、艺术实践进厂房、“七彩假期”乡村支教美育课堂、数字化艺术工坊等形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舞台表演、教育教学、活动策划、数字化应用能力,学生将在校内课程所学习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课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性的将思政与音乐有效结合,在精进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的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环境适应能力、社会沟通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及艺术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价值观引领下服务乡村振兴思政路径创新
1. 红色基因与音乐艺术的融合
“红色音乐 + 思政”是一种创新的跨学科育人模式,通过构建音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了美育与德育的协同发展。从实施路径来看,以红色音乐为媒介,以课程质量提升为抓手,搭建“音乐课中的党史”特色实践平台,“颂歌献给党”主题音乐会等,通过乡村、社区、文化馆等多维场域的展演活动,实现了理想信念教育从认知层面到情感层面的深化;其次就是通过系统挖掘本土红色音乐资源,开展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艺路童行”实践团队在安化思游完小开展的志愿支教项目中,创新性地将长征叙事转化为音乐剧形式,通过角色扮演等沉浸式教学方法,帮助乡村儿童深刻体悟革命精神的内核。这种“从入耳到入心”的审美转化,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
2. 从“技能传授”到“价值引领”师生双向育人新格局
音乐专业师生共同体作为一种创新性教育组织形式,突破了传统师生关系中单向度知识传授的局限,依托音乐艺术这一特殊载体,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音乐专业师生共同体通过组织参与到下乡支教、文艺汇演、非遗数字化保护等多元化实践形式,有效推动了高校优质艺术资源向乡村地区的辐射与下沉,形成了集情感共鸣、技艺传承、价值塑造于一体的立体化育人模式。以地区山村“音乐美育帮扶”建设为例,通过开展合唱训练、美育启蒙等常态化艺术教育活动,不仅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了专业的艺术启蒙教育,更在实践过程中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乡村教育现状的认知,培育了他们服务基层、扎根乡村的责任担当;同时,基于教师《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路径》等教研、教改项目开展,师生协同探索“艺术赋能乡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全过程,有效的为学生提供了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研究的平台,也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积累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重价值。
“行走的音乐课堂”以艺术实践为切口,通过从内容重构、空间延展、实践赋能入手破解了思政教育“形式化”难题,将思政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乡土行动。实现价值观培育与文化服务的互促共赢。今后,将进一步建立起“动态评价机制”推广模式,跟踪学生下乡后长期成长轨迹,进一步深化“校地共建”政策保障,推动文化资源从“输血”向“造血”转化,推动项目常态化运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姚丽丽 .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双向赋能路径研究[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5.1,13-16
[2] 匡君 , 叶敏 . 转变·互通·创新 : 音乐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J]. 湖南社会科学 2025.3:157-165
[3] 许宸玮 , 任涵涵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创新引领路径研究 .[J] 文教资料 2023.90-92
[4] 张婧 .“红色音乐 + 思政”育人模式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J] 大众文艺 .2022.8,186-188
此文系:湖南省思政精品项目《“行走的音乐课堂”新时代大学生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编号:24JP027);思政精品项目《“行走的音乐课堂”新时代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创新模式探索》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