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实施路径与效果评估研究
袁春霄
图们市志诚小学
引言
在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吉林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当中着重强调大单元教学,目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存在着像是目标方面模糊、对育人价值加以忽视等一些问题,所以,研究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路径以及效果评估,这对能够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难题、提升教学的实际成效,并且契合推动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设计优化
以核心素养当作导向,对统编版教材展开深入研读,梳理单元之内各文本在主题还有知识、素养培养等方面所具备的逻辑关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确定单元主题以及具体教学目标,以此避免目标产生模糊的状况,设计出涵盖阅读、写作还有口语交际等多项内容的连贯语文实践活动,将文本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育人价值融入其中,比如在“传统文化”单元添加文化体验活动,同时开发出课堂观察工具,为的是确保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学具有的系统性与针对性[1]。
(二)研究团队协作
组建由不同教龄跟职称教师所构成的研究团队,比如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以及二级教师相互搭配,团队按照分工展开各项工作,有人负责搜集文献,有人承担撰写案例,有人进行方案设计,类似袁春霄撰写现状报告、孙雪搜集文献这样,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还有反思活动,分享相关经验、解决实施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而形成研究合力,以推动大单元教学能够有效落地。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的效果评估
(一)评估维度设定
在设定评估维度时,需兼顾教师与学生双层面,构建立体的评估体系。对于教师层面,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教学行为的观察,而要深入其专业发展的核心领域。教学理念的更新可通过对比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前后的教学日志、教研发言来判断,看其是否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素养引导者”;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单元目标的分解、课时任务的衔接以及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上,例如某教师在“四季之美”单元中,能否将科学观察、美术绘画与语文读写有机融合;课堂实施水平则需关注教师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比如面对学生提出的偏离预设的疑问,是否能巧妙引导至单元主题的深层探究;教研成果不仅包括发表的论文、获奖的案例,更应看重其在教研组内分享的可复制经验,如设计模板、评价工具等。学生层面的评估需突破传统的纸笔测试。知识框架的完整性可通过学生绘制的单元思维导图来判断,观察其是否能梳理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创作,比如在“家乡故事”单元中,学生能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讲述家乡变迁;思维发展水平体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面对“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时,是否能提出辩证的观点;文化自信的提升则需关注学生对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的理解与传承。
(二)评估方式选择
评估方式的选择应注重过程性与多元性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过程性资料的收集需覆盖教学全流程,除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还应包括学情分析记录、作业批改痕迹等,例如某教师在“寓言故事”单元中,针对学生对寓意理解偏差的批改备注,能直观反映教学调整的轨迹。这种方式与课程资源收集相呼应,却更侧重对教学互动过程的记录。学生反馈的收集要兼顾群体与个体差异。问卷调查可设计结构化问题,了解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兴趣度、学习方法的掌握度,例如“你是否能运用单元学到的方法分析其他文本”[2]。访谈则适合深入了解特殊学生的发展,如对阅读困难学生,询问其在“绘本阅读”单元中的具体收获。定期撰写的评估资料需体现阶段性特征,教学述评侧重每周教学的得失反思,中期研究报告需对比不同单元的实施效果,成果分析报告则要提炼可推广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对比“古诗鉴赏”与“现代诗创作”单元后,总结出不同文体教学中评估指标的差异。
三、结论
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关于实施路径以及效果评估的研究基于相关政策对设计与协作路径进行不断优化同时明确评估维度与具体方式,这样做对于解决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升教师所拥有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朝着更好方向发展都有帮助也能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更为深入地开展提供具有切实可行性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燕鲁 .“读思达”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 [J]. 智力 ,2025,(09):114-117.
[2] 江霞 . 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J]. 江西教育 ,2025,(03):51-53.
本文系延边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的研究 》(2024YBYL26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