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海丝”润童心,衔接启新程

作者

林雅菲

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引言:

幼小衔接是事关幼儿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海丝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其进行融入将更有助于强化文化自信、丰富课程资源,以解决幼小衔接实践中文化元素缺失、类型单一等实际问题为导向,打造适合大班幼儿活动的幼小衔接能力,探索海丝文化在幼小衔接课程中融入的内在逻辑、实践方式、实施效果,以丰富幼小衔接课程资源与样态、弘扬本土海丝文化,在文化浸润中促进幼儿发展和提升衔接成效。

一、幼儿园大班海丝文化与幼小衔接课程融合的优势

(一)文化资源与衔接目标的天然契合性

海丝文化的基本内容与幼小衔接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海丝文化即海上过海贸易及交流、沟通、商船贸易、商船装卸等,天然蕴含着激发幼儿与人交往合作、交流、协商、解决冲突的情境,养成与人交流合作能力,为进入小学群体生活做好准备 [1]。海丝之路是对未知世界的冒险探索之路,可以极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探索欲,为培养幼儿专心、坚持、学会解决困难等学习品质及小学学科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二)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情境与内容载体

海丝为幼儿提供可观察、操作、讲述等看得见、摸得着、有情节的船模、瓷器、丝绸、香料、航海图、历史故事、民俗活动等,发展幼儿观察、想象、表达、思维、初步历史时空观念等能力,丰富幼儿的知识量

[2]。海丝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语言、科学、数学、艺术、历史、现实社会等多方面要素,整合学习符合幼儿整体学习的认知特点,有利于综合能力提升,与幼小衔接需要综合素养整体准备不谋而合。

(三)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情感联结,促进心理适应

海丝文化的本土性对于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海丝文化学习,了解故乡的辉煌历史、历史名人做出的贡献、海丝古迹的故事后,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认知和积极心理,对即将面临的小学新环境更有底气;海丝文化是由不同文化相互交往、影响而形成的,通过引导幼儿接触沿线不同国家区域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艺术特点等,让幼儿知道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丰富的。

二、幼儿园大班海丝文化与幼小衔接课程融合实践策略

(-) 深化主题,实现精准融合

围绕海丝文化设计主题系列策划活动,价值导向与幼小衔接点对点。“放航远航”关注探险精神、求知意识的激发——设计航线辨方位,了解船体浮力,认识分类:丝绸、瓷器、香料等物产,建立好奇心、观察力、动手动脑、萌发科学探究意识、解决问题,为小学生学习小学科学奠定情感起点,小组分工合作任务意识;“商埠风云”关注社会沟通、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丝路传情”关注文化认同、家乡认同与包容意识——讲述海丝人物故事、了解海外国家艺术形式、互赠礼物表达友谊,建立文化认同、家乡认同、尊重包容意识、情感表达、艺术表达,为小学集体融入奠定情感基础。

(二)拓展游戏,促使情境赋能

创设海丝文化情景游戏,让幼儿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隐形地习得知识与技能。“丝路商行区”,提升数学运用、协商对话与规则遵循的能力,提供钱庄货物店、买卖货品,计算物品的价格与数量,存取货品,货币兑换,商议签订契约,货物钱款管理,促进数与语言协商对话,遵守规则,任务承担勇于担当,书写前书;“海丝文苑区”,发展语言、理解阅读与文化感知的能力,提供图画书、仿真文物、民俗器具、音像视觉设备,自主阅读、讲述讨论与讨论、扮演“海丝导游导购”员、绘画创作、音乐欣赏等,促进语言倾听与理解、阅读习惯、艺术创造、文化感知与专注。

(三)融合生活,引导协同共育

将海丝文化精神融于一日生活和家园之间,以浸润环境深化情感认同凝聚力量。融于一日生活就是将海丝音乐儿童游戏故事融入园所晨谈、过渡环节,形成文化氛围;将“小船长”“港口管理员”“海丝儿童”融入值日生环节,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将本土海丝物产联系点融入点心餐环节,讲述乡土情感。浸润环境不断深化就是将幼儿的探究足迹、海丝文化元素、活动成果等在教室的墙面、角落、楼梯处展示出来,创设可供幼儿参与的文化环境,家园同向发力,并引导、激发家长的共识与共情,家园合作为入学适应减负凝聚力量。

结束语:

“海丝”筑梦润童心,衔接未来启新程,厚植海丝文化、融于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是一条文化润童心,以文化为载体助发展的道路,与幼小衔接期的社会适应、积极入学准备、认知基础、基本规则意识、积极情绪情感等关键能力息息相关,丝丝入扣。未来,将继续在海丝文化浸润中促进幼儿发展和提升衔接成效,将继续探索策略优化评价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 郝洁 . 文化转译视域下泉州海丝文化融入当代地域性音乐作品创作研究 [J]. 艺术家 ,2025,(07):62-64.

[2] 黄万鹏 , 劳丽平 . 基于北海地域特色的高职“海丝文化实务”课程教学研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1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