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移动终端应用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作用分析

作者

董菊芳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辽宁营口 115000

引言

移动互联网迅猛增长,智能设备广泛渗透,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移动终端成为大众学习与办公的核心工具,即时信息获取需求不断上升,数字化平台成为服务扩展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关键支撑。其集检索、阅读、借阅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突破时空限制,依托个性化推荐与互动策略强化用户粘性,实现信息获取的一站式整合,面临功能相似、信息泛滥、数字差异及数据安全风险的多重挑战,本文将剖析作用机理与优化途径,揭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在价值及可行路径。

一、移动终端应用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作用机制

(一)提高资源发现与获取效率

集成了高效检索与分类导航的移动终端软件,大幅增进用户资源获取的速率与精确性,以该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为实例,首页即实现关键词直接录入,实现纸质馆藏与电子资源的统一检索,系统自动对检索结果进行相关性及类型划分展示,附全文链接及馆藏导引[1]。此集成检索系统显著减少了用户在多个平台间切换的时间占用,有效防止了资源检索的疏漏,多数移动应用整合了新书发布、热门资源排行榜、专题书单等特色功能,结合用户阅读记录与兴趣标签,实施针对性内容推荐,优化用户对潜在资源的识别途径,进而拓宽资源应用边界。

(二)增强服务的便捷性与灵活性

移动终端应用对图书馆服务进行了显著的功能优化,增强了其可达性与灵活性,读者无需亲临图书馆实体馆址,移动端操作让图书的借阅、续借、预约及归还等流程变得轻松便捷,尤其在应对疫情与远程教育的大环境下,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此类公共图书馆的 APP 支持座位预定及扫码入场操作,减少了排队等候的时长,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电子资源的即开即用特性,用户可无限制地于任何时段、地点获取图书、期刊、数据库等资源,冲破了图书馆时空限制的藩篱,这种随时随地的可访问性,显著提升了用户资源使用时长,提升了使用频次。

(三)强化用户参与与黏性

移动终端应用不仅是资源获取工具,也搭建用户与图书馆互动的桥梁,评论区、读者交流区、线上读书会等功能,促进了读者与馆员间的交流互动层面,增强了用户参与体验与归属感认同,定期于该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开展线上阅读签到行动,参与读书感悟分享,可累积积分奖励,讲座优先体验,这种机制有效提升了用户的持续活跃度,助长用户形成稳定的运用习惯,用户粘性增强明显,资源利用率同步稳步增长。

(四) 拓展资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

移动终端应用将图书馆资源与用户学习、工作、生活场景实现紧密耦合,延伸资源的使用深度与广度,多媒体资源的整合与呈现,使用户在阅读文字资料的同时,同步吸纳多媒体信息矩阵,适应多种学习习惯与期望,某些专业图书馆将移动应用与学科服务、科研支持相融合实施,如医学图书馆移动端集成了临床信息检索模块,为医生提供实时的文献参考与病例分析工具,这种情境化、专业化的深度服务,使资源利用更加精细化,也增强了资源在多样化人群中的触及率 [2]。

二、优化移动终端应用促进资源利用率的策略建议

(一)提升应用功能整合性与易用性

针对用户需求,图书馆应对移动终端应用进行功能整合与优化升级,减少冗余模块,突出核心功能,增强用户界面亲和性与操作效率性,将核心服务如检索、借阅、续借、预约及活动报名置于首页显眼区域,简化用户操作路径;融入智能语音搜索与二维码借阅等交互机制,显著降低用户操作门槛。

(二)加强个性化服务与智能推荐

采用数据智能手段,梳理用户兴趣偏好、借阅足迹与检索行为模式,构建用户画像矩阵,并据此进行精准推荐,本策略显著提升了资源推荐的匹配性与使用频率,也大幅增强用户满意与信任水平,该高校图书馆 APP 利用算法,向用户推送与其专业匹配的最新论文及学术会议资讯,显著增强了科研资源的利用水平[3]。

(三) 推动用户数字素养提升

针对移动终端使用上存在困难的用户群,图书馆宜定期实施数字素养的培训计划,应用操作教程、信息检索策略、电子资源运用技巧,丰富培训渠道涉及在线视频教学、线下研讨及个性化辅导,促进用户的信息掌握与运用水平,进而拓宽移动应用的用户群体及效能[4]。

(四)建设差异化与特色化服务

为了避免移动应用功能的同质化,应聚焦馆藏优势与服务定位,开发具有特色的功能模块,地方文献馆可开发地域文化专题资料库并实施虚拟展览,艺术图书馆可进行高清艺术作品鉴赏及三维展厅虚拟游历,此类服务专向特定人群靠拢,也能在竞争环境中构筑独特优势壁垒。

(五)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移动终端应用广泛收集与分析用户数据的背景下,图书馆需构建健全的数据安全保障及隐私防护机制,维护用户数据隐私,杜绝信息滥用与非法泄露,应采用数据加密与权限监管技术,并向用户透明说明数据的收集范围与用途,以增强信任度,激发用户对移动服务的主动采纳 [5]。

结论

资源检索效率、服务便捷性、用户粘性及深度利用因移动终端应用而显著进步,是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推广遭遇功能相似性、用户需求多样化及数据安全三大挑战,未来当聚焦于技术突破、服务升级、用户培训等关键领域,通过功能整合、个性化推送、特色服务及安全防护措施,实现图书馆服务与技术的无缝对接,同步增强资源使用效率与用户满意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胡廷俊 . 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率分析与需求匹配机制探讨[J]. 中华纸业 ,2025,46(07):162-164.

[2] 张晓敏 , 刘蒙蒙 . 提高民办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的研究 [J].参花 ,2025,(18):116-118.

[3] 申琍. 智慧服务平台在提升民办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效用分析 [J]. 互联网周刊 ,2024,(18):69-71.

[4] 马群燕 .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利用率提高探析 [J]. 江西电力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36(03):97-99.

[5] 王露露 , 周漫沈 , 王海妹 . 网络环境下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利用率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22 教育教学与管理成都论坛论文集(二). 海南政法职业学图书馆 ;,2022:761-766.

作者简介:董菊芳(1987-),性别:女,籍贯:辽宁省营口市,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馆员,研究方向:智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