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

作者

高若冰

合肥市马岗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0011

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主张小学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这样做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与交流,而且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学课程存在着明显的形式化、表面化的情况;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合理有效;三是教师对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要求不高。

1. 知识具有情境性

知识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行动、联结、预测和情感的储备 [1]。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这是它最基础的特征。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化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学生通过思而行解决问题并发展潜能的实践过程。在熟悉的环境和新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将二者建立起联系,这有利于在创设课程环境和机会时,需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与情境的互动建立和验证模型,发展和修正他们自身的观念,并将知识迁移到相似的情境中去[2]。

2. 情境教学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情境创设教学方法而言,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创设情境之前,教师必须要对班级全体学生的身心特点、基础积累以及认知水平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帮助班级全体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2)情境创设教学过程要具有探究性。

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是小学科学的实际需求的显著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是新课改模式下的最终目标。小学科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们的科学观念,还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3. 情境教学的应用方法

(1)将STEAM 教育理念融入科学情境教学。

STEAM 理念是当今时代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技术、科学、艺术、数学和工程,强调的是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和真实的情境教学模式,有利于在实际的科学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深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知识。以“凤仙花的一生”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凤仙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凤仙花生命的各个阶段,并且让学生们通过写观察日记、画图、拍照及录制小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下了凤仙花一生中的不同阶段,但没有一起观察过凤仙花的整个生长过程。在本节课开始后,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播放了凤仙花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为了让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楚且连贯,可以调节播放的倍速,使得观察过程达到最佳的效果。视频播放的形式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凤仙花完整的一生,还可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本节课的听课效率,也让学生通过 STEAM 教育感受到了以生命的魅力和神奇之处。

(2)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是一种可以使学生让自己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并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便于更好的融入到情境中去。例如,在讲授三年级科学《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的第五节“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这一课时,探索部分要求给不同动物运动的快慢进行排序。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的参与进来,便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森林之王为了增强小动物们的体魄,提高它们的身体素质,决定为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举办一场运动会,其中一项就是“百米赛跑”,来参加这项比赛的小动物可真多呀,该怎么判断哪个小动物会取得今天的比赛冠军呢?同学们动能想到请裁判员,于是在座的同学都化身成森林运动会的小小裁判员,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决出了百米赛跑项目的先后顺序。

(3)实物或模型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拿出生活中的实物模型进行直观展示,这样可以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让学生清晰得理解知识的含义,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八颗行星”一课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太阳系中这八颗行星的位置关系,单凭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宇宙中立体空间,因此在课前提前准备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模型,课堂上直接进行展示,现象一目了然,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让学生课下自己借助简单易得的实验材料—纸带,亲身体验制作模型的乐趣,使得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更加透彻。

(4)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科学课程包括许多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进而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五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心脏和血液”这一课的讲授时,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的左下方,心脏跳动时会收缩和舒张,这样便能够将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血液的流动区域是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概念的描述,学生们不容易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老师选择通过简单的实验材料动手模拟。采用吸耳球模拟心脏、软管模拟血管、红色液体模拟血液,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吸耳球的运动情况和红色液体流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后,恍然大悟,进而能够理解并掌握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之间的关系。

4. 情境教学设计的注意

(1)注重新旧情境之间的联系。

在进行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展开教学,帮助他们与新的情境建立联系。通过情境教学中的互动,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有利于将自己的科学前概念迁移到相关的情境中去。

(2)注重学习情境的连贯性。

教师在设计一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时,应以连贯的情境为学习的载体。教学应该将科学教育围绕核心概念来组织和开展,关注每一个概念间的联系,以此为学习提供一个具体的、连续的情境,帮助学生将一个个概念具体化,并在各个概念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形成更核心的概念。

(3)注重情境中的思维含量。

创设的情境不在于有多少实际的操作,而在于能够调动学生的大脑进行思考。学生需要思考获取到的现象和知识,以及不同知识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可陈述记忆,有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提取出来,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只有产生了有效性的学习,才有利于学生能建立认知模型,建构核心概念,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学生不仅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国家是科技力量后备军,探究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理念应该从小培养。在新课改模式下,情境教学的使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十分有效且重要,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情境教学可以轻松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美 ] 爱莉诺·达克沃斯 . 精彩观点的诞生一一达克沃斯教授论文集,张华,等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7.

[2] 丁邦平:小学科学有效教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