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媒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研究

作者

张慧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智媒技术的迅猛发展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模式与交往方式。部分大学生呈现出网络行为异化的趋势,表现为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并逐步受其控制,使网络成为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甚至奴役大学生的异己力量。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具体表征

(一)网络娱乐活动过度沉迷

当前,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手机成瘾的现象日趋严重,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三观塑造构成了严重威胁。部分学生沉溺于短视频、娱乐游戏、网络直播、社交 APP 中不能自拔,课堂低头族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交。更有甚者,有学生因沉迷网络娱乐而荒废学业,考试频频挂科,受到处分甚至勒令退学。

(二)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升级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网络暴力本质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年轻的大学生富有正义感、冲劲十足,但也容易冲动,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以为自己正在网络上伸张正义,却忽略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的过度伤害。

(三)网络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资讯、学习交流的主要媒介和重要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网络的发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但是一些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对知识产权未引起足够重视,网络空间的法律法规意识较薄弱,出现了某些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这不仅无益于青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严重危害其诚信守法等品质的养成。

(四)网络犯罪行为频频发生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指的是网络使用者运用电脑技术,借助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对他人或社会实施触犯刑法的行为的总称。目前网络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作为互联网主要使用人群的大学生成为网络犯罪的高发群体。由于实施网络违反犯罪需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而大学生由于思维活跃敏锐,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具备相对较强的计算机技术,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就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从事盗窃、诈骗、制造危害性极大的电脑病毒来实现自己对于金钱、虚荣心的追求,这既不利于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也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危害网络安全。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是由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一)网络监管不完善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及时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网络使用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与多样性、网络交往的隐匿性、网络行为活动的不安全性、网络行为活动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等,为一些人的不法行为和不当言论提供了遮蔽。同时由于网络监管技术和手段仍需更新,所以常有不法之徒利用监管技术的漏洞,影响网络空间环境,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网络法制不健全

网络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使得一些缺乏自律的网络媒体为了经济利益,迎合一些网民的低级趣味,出现道德失范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虽然我国已陆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规范网络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网络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而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则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出台,有明显的滞后性。也正因如此,部分法律意识不强的大学生,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肆意在互联网上发泄私欲或者利用网络谋取不当利益,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越来越多。

(三)网络思政教育有待加强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显著,但部分思政课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还有提升的空间。关于大学生如何合理合法使用互联网、如何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如何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给予的关注仍需加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缺乏关于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容设置,加之大学生“三观”尚处在养成期,亟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言行加以引导,教育内容也应该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四)学生自律意识不强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养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网络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是导致他们网络行为异化的主观原因。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同时又缺乏承担后果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很可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与此同时,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巨量信息也很容易让他们无所适从,迷失自我。一旦在网络天地失去其应有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就容易忽略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导致网络行为异化。

三、消解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路径选择

智媒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异化,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防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等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协同治理路径。

(一)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网络虽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但要想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通过建立健全网络行为监控机制、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把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规范其网络群聚行为的有效措施。同时,推行网络实名制,完善网站备案制度,让虚假恶意网站无处藏身、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二)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网络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辨认网上的各种信息,增强其自我防范与辨别能力。高校也要加强向大学生宣传网络法律法规的力度,使大学生意识到一些网络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使之懂法、守法。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加强校园网的规范管理,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范、内容监管和网上引导,及时妥善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牢牢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

大学生是网络行为的主体,因此增强大学生网络使用中的自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网络群体生存于虚拟空间,有着相对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这就决定了网络群体需要进行自我教育,来弥补法律约束力度的盲区和与影响范围的空白。网络群体的自我教育,既要强调群体内部个体成员的自律,更要发挥群体自我教育的功效。网络群体中个体的自我教育如能扩大为群体的自我教育,即集体的互帮互助,也会形成一种巨大而持久的教育力量。

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问题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否的重要问题。智媒时代下,我们必须筑牢网络安全主阵地,给大学生网民群体提供高质量的网络空间,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威娜,候毓馨.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路径[J].百科知识,2024 (27).

[2] 梁钦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及治理策略探析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1).

[3] 吕金洲 .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剖析 [J]. 许昌学院学报,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