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音乐合唱教学中音色融合训练的分析

作者

陈美伶

广东省茂名市田家炳中学 广东茂名 525000

一、新课改对高中音乐合唱教学提出的要求

合唱的引入进一步健全了中国的音乐文化系统,对中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推动了我国的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高校的音乐合唱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要对高校的音乐课程进行优化,不仅要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传授基础的乐理知识以及基础的演唱技能。其次,要重视对情感的培育,因为情感是音乐的生命,只有懂得音乐的情感并将其用在演唱中,就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再次,优化课程评价标准,转变以分数为依据的评估标准,要做到一视同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引入通俗的音乐作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性。

二、高中音乐合唱教学中音色融合训练策略

(一)推行集体和直声相结合的训练方法

独唱追求个性,而合唱对声乐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针对男女生的音色,声部分配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指导学生在集体教学下对自身演唱的缺点进行反思,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进而使其演唱水平得到切实提升。第二,在演唱时要注意运用直声唱法,引导学生用最自然的嗓音演唱,避免过分美化演唱,以降低演唱时的“颤音”。这样的演唱方式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嗓音特点有更好的把握。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直声练习不仅仅是喊出歌词,而是采用通俗唱法,直接用自己的嗓音演唱,同时还可以针对每一首歌的内容和情感做出适当的调节,使其可以与学生的美学意识和性格特点得到更好的融合,促使各种音色的协调融合。第三,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流行的歌曲作为补充,以辅助高高中生的合唱教学。

以湘教版《姐姐大胆走》为例,其作为一首很有代表性的直唱歌曲,给人一种浩瀚空虚之感。在演唱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大压力控制,确保气柱对声门的均衡影响。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在伸展腰腹的过程中,胸腔会很自然地松弛下来,产生稳定感。这种方法能够在演唱中防止振音的产生,在准确的释放高音的同时,仍然能够获得清晰纯粹的合唱效果;加强对于波音的管控,通过深呼吸,发出响亮的硬腭聚集声,以表现各种音乐的独特韵味。

(二)推行高位置的演唱方法

要想使整体的音乐合唱教学的效果和品质都能得到提高,音乐教师要推广高位置演唱方法,引导学生以呼吸作为动力,通过气息来刺激声带,通过共鸣腔体的扩大和美化形成悦耳的歌声,以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其嗓音的变化,从而更好的推动声区的转换和融合。音乐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气息练习,指导其使用合适的换气方式,在吸气的状态下唱歌,身体要放轻松,通过口鼻缓缓的出气,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音色更加直接、更加自然、更加开阔。在平常的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张嘴深吸气,让嘴始终呈“○”型,唱“啊”声,并每日坚持半小时左右,逐渐进入高位置发声状态,对口腔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调节腔体开合度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

以湘教版《阿里山的姑娘》的演唱为例,在该合唱中宜采取先分段排列后合成的方法,即第 1-4 节为引句,要以引导演唱的形式来表现和诠释,旋律要高亢奔放,优美中透着一种粗狂之美;第5-13 节的演唱训练,应该把重心放在第二声部。第5-8 节为舒缓的对位旋律,应保证时值唱得准确。在第9-13 节中,以“a”音为主调,并伴随整个合唱,在演唱时要表现出轻松和灵活的感觉。而最后八小节作为合唱的结尾,同时也是整首歌的高潮,学生要用高位置演唱法表现出热情奔放的感觉,使重复的节奏音型焕发出青春的生机与色彩,可以更好的提高嗓音的一致性和共振度。

(三)推进声音与情感的充分相融

演唱作为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最能体现出学生的内在情绪。现代的音乐合唱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运用娴熟的演唱技术将各种音乐作品的情感形象地传达出来,这就需要高高中生要用美妙动人的声音和真诚、热烈的情感去传达自己的音乐作品,而不仅仅是强调对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的掌握。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让整首歌变得更有吸引力,让听众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把优美的声音和灵活的演唱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融入到合唱之中,把演唱的艺术之美真正地表现出来。

以湘教版《松花江上》为例,这首歌通过音乐的方式,告诉学生那个时代的东北人对于尽快实现和平的迫切希望和渴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这支曲子中蕴含的悲伤之情,了解其创作背景、音乐含义和表达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艺术素养和音乐素养的提成都具有促进作用。

(四)培养弱声合唱的习惯

弱唱是合唱必备的一项重要技巧。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弱唱训练。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迅速掌握歌曲的韵律,并能在训练过程中减少学生的疲劳。将不同声部组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对各种乐曲的旋律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哼鸣”训练,对学生的气息、发音器官进行有效的调整,调整其声音的高位置。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在哼歌时一直保持吸气的状态,以便更好的调整音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演唱时,音量、音色和速度能够表现出层次的波动。另外,教师要针对各种音乐作品的内容,对不同的音调进行适当的设置,力求达到合唱的和谐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合唱艺术的本质,强化演唱的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在原本的合唱基础上实现转变和升级,保证可以演绎出多样新颖的音乐风格,极大的提高合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结束语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加强对音色融合训练的全面把控和综合性探讨具有重要的价值。音乐教师作为课程推进的主体,需要认清目前的音乐合唱教育的主要方向,强化音色的训练,对各个时期的教学要点进行归纳,逐渐培养高中生的音乐细胞,使其可以在高中的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为其成长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琦静 . 高中音乐合唱教学中音色融合训练探究 [J]. 数码精品世界 ,2023(5):521.

[2] 刘山山 . 高中音乐合唱教学中音色融合训练的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2(20):3.

[3] 戴晓健 .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混声合唱曲《雨后彩虹》为例 [J]. 学苑教育 ,2021,(3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