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闻工作者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责任与使命的思考

作者

江源

安徽省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 24601

一、坚守新闻真实性与职业道德

(一)核实信息来源

在人工智能辅助新闻生成的背景下,记者面临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提升,同时也可能遇到信息来源可信度下降的风险。人工智能能够快速生成文本,但其训练数据可能存在偏差,算法输出可能带来事实错误或片面信息 [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多方求证原则,通过核实原始信息来源、交叉比对数据和采访多方当事人来保证报道的真实性。记者还应关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潜在误导性,如断章取义或数据曲解,通过严格审核和事实核查,避免虚假信息扩散,从而在技术加持下仍保持新闻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二)保持独立判断力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效率,但记者不能完全依赖算法生成的内容或推荐机制。独立判断力是新闻职业操守的核心,是区分信息真伪、把握新闻价值的重要能力。记者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需要主动分析和甄别算法输出结果,判断其是否符合事实逻辑和社会价值。同时,应避免被热点流量和推荐机制左右报道方向,防止出现偏向性新闻。独立判断力不仅体现记者对职业的敬重,也是在信息泛滥时代维护公众知情权和新闻公正性的必要保障。

(三)坚持职业伦理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职业伦理面临新的挑战。隐私保护、人格尊重以及公正报道仍是新闻工作的底线。记者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应遵循行业规范,避免标题党、虚假夸张、煽动性或歧视性内容。即便技术能够快速生成内容,记者也必须承担对社会负责的角色,保持职业诚信。同时,应关注算法潜在偏见对报道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坚守职业伦理不仅是对个人职业形象的要求,更是维护新闻行业整体公信力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二、承担公共责任与社会使命

(一)关注社会公平

新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弱势群体的声音,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促进社会公正。人工智能能够处理海量信息、发现潜在新闻线索,但记者不能被技术驱动所替代,必须主动选择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议题,防止新闻内容仅追求流量和点击率而失去公共性。同时,应关注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声音,确保新闻报道体现公平性和多样性,避免技术偏向导致弱势群体被忽视或边缘化。记者在人工智能辅助下,仍需承担起引导舆论和促进社会公正的责任。

(二)防范信息偏差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及算法推荐在提高新闻效率的同时,可能造成信息茧房和认知偏差,影响公众获取全面、客观的信息。新闻工作者应通过多角度报道、数据核对和事实验证来降低技术带来的偏差,确保报道公正、准确。记者需要关注算法潜在倾向,避免因推荐机制或数据选择造成片面信息。通过审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和坚持独立判断,记者能够在信息泛滥时代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保障公众获得平衡、可靠的新闻内容,从而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2]。

(三)引导公众媒介素养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应承担教育公众的责任。在人工智能时代,公众面临算法推荐和智能生成内容的广泛影响,辨识虚假或偏颇信息的能力亟需提升。记者应普及人工智能新闻识别方法和媒介素养,引导受众理性理解新闻生成机制,帮助公众分析信息来源和内容真实性。同时,通过新闻报道与科普教育结合,提高社会整体信息辨识能力,增强公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在技术加持的媒介环境中保护受众的知情权与判

断力。

三、融合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践

(一)技术辅助而非替代

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能够显著提高效率,例如自动生成简讯、整理数据新闻或辅助撰写报道框架,但记者不能完全依赖技术完成全部工作。技术应作为辅助工具,辅助记者进行信息筛选和初步整理,而最终的内容判断和价值评估仍需依靠人工审核和专业判断。比如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整理现场信息和统计数据,但记者必须深入采访、核实事实和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保证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社会价值。

(二)提升数字素养

新闻工作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掌握数据分析、算法逻辑及相关工具的使用技能。例如,在经济报道中,记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处理大量财政数据,但仍需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与局限,判断其真实性与报道价值。在社会调查和舆情分析中,技术可以提供趋势和模式,但记者需结合现场调研和多方采访进行验证。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帮助记者高效处理信息,更增强了对新闻内容质量的控制力,使其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保持专业判断,避免因技术依赖而失去新闻独立性。

(三)建立制度与伦理保障

新闻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和审核机制,确保技术应用不违背职业伦理 [3]。例如,可规定人工智能生成的稿件必须经过人工核实、明确标注来源,禁止未经核查的算法内容直接发布。行业层面可以推动人工智能新闻伦理准则的制定,明确责任归属,建立监督与问责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记者在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舆情监测或数据分析时,也应遵守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规定,避免泄露敏感信息或侵犯个人权利。

四、结论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工作者面临着技术赋能与职业责任并存的双重挑战。尽管人工智能能够提升新闻生产效率、丰富数据分析手段,但真实性、职业伦理和公共责任仍不可被忽视。记者必须坚持核实信息、保持独立判断力,关注社会公平与信息公正,并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技术辅助下的人机协作。新闻机构需建立完善的制度和伦理保障体系,规范人工智能的应用,防范信息偏差和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潘琳. 人工智能赋能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14):59-62.

[2] 韩璐冰 . 人工智能冲击下记者核心竞争力重塑措施研究 [J]. 新闻传播 ,2025,(14):172-174.

[3] 高芳 . 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工作的作用机制探讨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