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桥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评估与管理创新探讨
李晓杰
天津市 300000 620422199503298774
引言
由于施工区域往往涉及深山、峡谷、江河等复杂地理环境,且施工周期长、技术环节多、作业条件严苛,各类安全风险如影随形。一旦风险失控引发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工程停滞、工期延误,甚至影响整个高铁线路的建设进度与运营安全。因此,构建科学的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机制,推动管理模式创新,成为当前高铁桥梁隧道施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实现高铁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高铁桥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评估的重要性
(一)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高铁桥梁隧道施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前期地质勘察到后期工程收尾,地质条件的隐性变化、施工工艺的阶段调整、外部环境的随机干扰等因素,都可能催生新的安全风险。传统的静态评估方式难以实时捕捉这些动态变化,而动态评估能够依托持续的监测与数据分析,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敏锐察觉那些尚未显现但可能逐步升级的潜在风险,为施工单位提前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创造条件,从源头上阻断风险向事故转化的路径,避免因风险预判不足导致的被动应对局面。
(二)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
安全是施工的前提,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二者在高铁桥梁隧道施工中相辅相成。通过动态评估,施工单位能够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风险特征,准确划分风险等级,并依据风险等级合理调配安全防护资源、技术力量与管理精力,对高风险作业环节实施重点监控与严格管控。在桥梁高空架设、隧道开挖支护等关键工序中,动态评估可提前预警操作规范、设备状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引导施工人员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质量标准,从而在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筑牢工程质量防线,避免因安全事故或质量缺陷导致的返工与整改。
(三)助力施工进度控制
施工进度的稳定推进是高铁工程按期交付的关键,而安全风险是影响进度的重要变量。若施工过程中潜藏的风险未被及时识别与处置,一旦爆发极易引发工程停工,不仅需要投入额外资源处理事故后续问题,还会打乱原有的施工计划,造成工期延误。动态评估能够提前排查可能影响施工进度的风险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变化对施工的制约、施工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隐患、施工流程衔接的合理性问题等。施工单位可基于动态评估结果,主动调整施工方案,优化施工工序安排,提前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有效规避因风险突发导致的进度中断,保障施工计划按预定节奏推进。
二、当前高铁桥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方法相对滞后
在当前高铁桥梁隧道施工领域,部分施工单位对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不足,仍依赖传统且单一的评估手段开展工作。这些传统方法多以经验判断、简单检查表等形式为主,过度依赖评估人员的个人经验,缺乏对施工环境复杂性、风险因素关联性的系统考量,主观性较强。面对高铁桥梁隧道施工中日益复杂的地质条件、不断创新的施工技术以及多样化的风险类型,传统评估方法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风险点,也无法精准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范围,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施工风险状况存在偏差,难以给后续的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削弱了风险评估对施工安全的保障作用。
(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存在明显漏洞,尚未形成覆盖施工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机制。在职责划分层面,各部门、各岗位在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中的职责边界模糊,存在责任交叉或责任空白区域,导致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容易出现推诿扯皮、协同不力的情况。在制度执行层面,虽然部分企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现象。
(三)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人员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在高铁桥梁隧道施工队伍中,部分一线施工人员缺乏系统的安全风险知识培训,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危害认识不足,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违规作业、简化流程等行为,给施工安全埋下隐患。同时,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未系统学习过现代风险评估技术与管理理念,对动态评估的核心逻辑、方法工具掌握不扎实,难以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中有效开展风险识别、分析与管控工作。
三、高铁桥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评估与管理创新策略
(一)创新风险评估方法
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将新技术与风险评估深度融合,推动评估方法革新。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覆盖施工全流程的智能化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整合施工前期地质勘察数据、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数据、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实现对风险因素的精准识别与动态追踪,提升风险预测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时,打破单一评估方法的局限,结合高铁桥梁隧道施工的特点,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科学评估方法,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风险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量化分析,全面考量风险因素的关联性与影响程度,使评估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全面性,为风险管控提供精准指引。
(二)完善管理体系
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执行有力的安全管理体系,为风险动态评估与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在职责划分上,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风险评估、预警、处置等环节的具体职责,建立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协作,确保风险管控工作无缝衔接。在制度执行层面,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推动制度从“纸面”走向“实践”。
(三)加强人员培训
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针对一线施工人员,制定专项安全风险培训计划,内容涵盖施工风险识别方法、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流程等,通过理论教学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施工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应急处理能力,从源头减少违规操作行为。针对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重点讲解现代风险评估技术、智能化管理工具的应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方法等,同时鼓励管理人员参与行业交流与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其专业判断能力与管理水平。
结束语
高铁桥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评估与管理创新,是应对施工复杂风险、保障工程安全推进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高铁建设领域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升的必然要求。当前,高铁桥梁隧道施工面临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传统的评估与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唯有通过评估方法的持续创新、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人员素养的全面提升,才能构建起更为坚实的施工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张杰 . 高铁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桩基影响数值分析 [J]. 城市道桥与防洪 , 2022, (03): 164-167+19-20.
[2] 杨喜, 朱颖. 盾构隧道下穿高铁桥梁安全影响分析[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 2023, 16 (06): 212-218.
[3] 王磊 , 张福海 , 王纲 , 曹永勇 . 高铁桥梁下明挖隧道施工安全分析[J]. 施工技术 , 2023, 42 (05): 72-7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