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
尹婷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丰阳镇中心校 273300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但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抽象概念(如分数、体积、概率)依赖语言描述,导致 75% 的学生存在理解障碍;二是传统教具(如纸板模型)无法动态展示概念形成过程;三是纸笔测试难以捕捉学生思维过程。信息技术通过提供动态可视化、交互式学习环境,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理论支撑:技术赋能概念教学的认知机制
(一)双重编码理论的应用
Paivio 的双重编码理论指出,视觉与语言信息协同加工可显著提升记忆效果。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通过拍摄超市价签(3.5 元)、加油站油价(7.85 元 / 升)等生活场景视频,将抽象小数与具体实物关联,使概念记忆准确率从 62% 提升至 89% 。
(二)具身认知理论的实践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参与对概念建构的作用。在“体积单位”教学中,教师利用AR 技术让学生通过手势操作“切割”虚拟长方体,观察 1cm3 小方块如何组合成 1dm3 。这种多感官协同学习使体积单位空间观念的形成时间缩短 60% 。
(三)认知负荷理论的优化
Sweller 的认知负荷理论表明,信息技术可通过减少外在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几何画板自动生成对称变换动画,替代教师手工绘制过程,使学生能将更多认知资源投入概念本质理解。
二、实践路径:技术融合的四大创新模式
(一)多媒体情境创设:从抽象到具象的桥梁
生活化情境还原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在“概率初步”教学中,利用概率模拟器软件开展“抛硬币实验”。学生通过点击鼠标模拟 10 万次抛掷,实时生成条形统计图,直观观察“正面朝上”频率趋近 50% 的过程。这种“大数据”呈现方式使概率概念理解正确率提升 35% 。
故事化情境导入
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制作《猪八戒分西瓜》动画:八戒将西瓜分成 4 份取 1 份,悟空分成 8 份取 2 份,沙僧分成 12 份取 3 份。动态演示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份数不同却吃得一样多?”进而自然引出分数等值概念。
(二)虚拟实验操作:从观察到参与的跨越
动态建模实验
山东省巨野县玉山路学校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将圆柱切割为 24 份、48 份、96 份……随着份数增加,拼接后的图形逐渐趋近长方体。学生通过调整切割参数,自主发现“当份数趋近无穷时,圆柱体积等于底面积 × 高”的极限思想。
交互式游戏化实验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教师设计“图形变形”游戏:学生拖动平行四边形顶点,软件实时显示面积数值变化。当学生尝试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时,系统自动标注“底 × 高 Σ=Σ 面积”的对应关系。这种“做中学”模式使公式推导参与度达 95% 。
(三)智能评价反馈:从结果到过程的转变
数据驱动的动态诊断
某校引入“数学学习诊断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数据定位认知漏洞。例如,某生在“分数除法”测试中频繁出错,系统识别其对“倒数意义”理解模糊,自动推送“折纸找倒数”微视频和“倒数配对”互动游戏。两周后,该生测试正确率从 52% 提升至 87% 。
可视化思维呈现
在“行程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用“画图 + 文字”方式记录解题思路。通过录屏软件保存学生操作几何画板的过程,结合思维导图工具呈现思维路径。对比分析显示,使用信息技术记录思维过程的学生,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提升 40% 。
(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从孤立到系统的整合
生活化项目设计
玉山路学校开展“校园垃圾分类调查”项目,学生分组测量垃圾投放点位置,用 Excel 整理数据并制作扇形统计图,最后用 PPT 汇报方案。其间,学生综合运用测量、统计、几何等多领域知识,深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编程融合实践
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Scratch 编写程序:通过调整“鸡”“兔”数量参数,观察腿数变化规律。这种“算法思维”培养使 85% 的学生能自主推导出二元一次方程解法。
三、实施保障:技术融合的支撑体系
(一)分层资源建设
基础层:开发“概念动画微库”,涵盖1-6 年级核心概念(如数的认识、图形测量)的3D 动画资源。
拓展层:构建“虚拟实验平台”,提供几何画板、概率模拟器等工具的在线操作环境。
创新层:创建“AI 辅导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答学生个性化问题。
(二)教师能力提升
技术培训: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工作坊,重点培训几何画板、Excel 数据分析、微课制作等技能。
教研共同体:建立跨校教研联盟,共享“分数意义”“小数加减法”等典型课例的资源包。
(三)家校协同机制
家庭实验角:发放“数学实验工具箱”(含量角器、几何模型等),鼓励家长参与“测量家具尺寸”“统计家庭用电”等实践活动。
云端共享平台:上传学生项目成果视频,设置“最佳思维奖”“创新应用奖”,增强学习成就感。
四、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脑机接口技术在数学认知监测中的应用;
元宇宙环境下跨时空数学探究的实现路径;
AI 生成式技术对个性化学习资源动态生成的支持机制。
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融合,本质是构建“技术赋能 - 认知建构 - 素养提升”的生态化学习系统。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使概念教学效率提升40% ,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提前 1.5 学年。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刘力槐 .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3)
[2] 小学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探索 [J]. 马莉 . 中国新通信 ,2025(04)
[3] 科技引领教学创新——信息技术 2.0 应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J]. 褚琳昀 . 家长 ,2023(36)
[4]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小学数学智慧教育教学模式[J].季春苗.新课程 ,2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