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建议
杨映芹 王兆雪 杨梅
云南省永德县气象局 云南永 677699 云南省镇康县气象局 云南镇 677704
引言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防灾减灾、生态保护、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火箭催化作为主要作业方式之一,具备机动灵活、成核效率高等优势。然而,火箭作为内含推进剂的特殊载体,其在存储、运输、发射及残骸回收过程中蕴含诸多安全风险。高效实施安全管理,不仅关乎作业任务成败,更直接关联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生态环境安全。因此,科学辨识作业全链条风险要素,并制定针对性强、效能卓越的管控对策,是当前推动该技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
1 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安全的重要性
保障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首要价值在于切实保障作业人员与公众生命安全,规避因火箭意外爆炸、失控坠地、残骸伤人引发的恶性事故。其次,精确掌握残骸落区与彻底清理,能够减少对农田、森林等生态环境及各类地面建筑的意外毁损。有效保护作业区域及路径周边的交通枢纽、通讯设施、电力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避免其遭到火箭发射故障或残骸冲击损毁。作业过程的高安全性,是实现人影作业既定科学目标与社会效益的核心前置条件,维系着人影作业的公共信任与可持续发展。
2 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中常见的安全风险
2.1 火箭系统固有风险
火箭自身在存储、运输、装填、发射及飞行阶段存在内在失效性。点火装置故障导致地面意外点火或空中哑火;固体推进剂状态变化或壳体密封缺陷引发推进剂异常燃烧、殉爆;发动机工作不稳定或控制失效造成火箭偏轨、失控坠落;伞降系统失效则直接导致残骸高速撞击地面。推进剂老化导致燃烧不稳定,壳体材料疲劳产生结构隐患,电子元件受潮引发控制失效,降落伞包装不当造成开伞故障,各系统接口兼容性不足诱发连锁故障。
2.2 作业操作过程风险
在发射场准备、火箭装填、瞄准调试及点火发射阶段,人员操作失误是显著的风险源。作业规程或操作手册执行偏差、关键动作未达技术规范要求均可触发重大事故。发射架状态异常、地面电气管线故障亦构成直接隐患。操作人员培训不足导致误判,作业流程未标准化引发随意性,安全检查流于形式遗漏隐患,设备日常维护不到位积累故障,多岗位配合失误造成操作脱节。
2.3 外部环境干扰风险
高影响天气条件对作业安全构成直接挑战。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强风切变、剧烈颠簸或雷电可直接干扰火箭飞行轨迹、诱发失控,甚至引发雷击引爆风险。复杂地形诱发的局地强风及湍流、低能见度均对发射窗口选取、航迹安全规划及残骸落区预测造成困难。突发天气变化超出预报能力,地形湍流扰动难以精确预测,电磁干扰影响控制系统,能见度骤降妨碍目视监控,复杂空域条件增加碰撞概率。
2.4 组织协调与应急风险
现场指挥决策失误、职责权限模糊、多单位协同机制不健全或信息沟通阻滞,会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延误应急处置,放大事故后果。应急预案欠缺针对性与实操性、应急资源配备不足或响应迟缓,无法在风险发生后实施有效损害控制和救援。指挥层级过多降低响应速度,应急预案未定期演练缺乏实效,应急物资储备不符合实际需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延误处置,跨部门权责划分模糊推诿扯皮。
3 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安全风险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安全制度与技术规程体系
构建覆盖火箭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强制性国家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明确火箭设计、制造验收、储运条件、操作流程、发射场建设、残骸回收管理等各环节强制性和推荐性技术要求。完善并细化火箭系统安全检查单制度与标准化操作程序,确保关键节点操作可核查。推行基于危害辨识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于作业前对特定场地、气象、装备状态开展综合风险评级,制定差异化的风险管控措施。建立健全事故案例信息库并强制推动行业共享学习机制,通过回溯分析驱动标准规程迭代升级。
3.2 强化技术保障与装备管理能力
严格实施火箭系统入场前关键性能测试与状态检查清单制度,严格禁用超期服役或检测异常装备。大力发展火箭高精度定位追踪、实时遥测数据传回及远程安全指令干预能力,实现对飞行轨迹的动态监控与主动干预。大力推广具有点火冗余设计、应急自毁功能、高可靠伞降系统的火箭型号应用。构建覆盖各级人影机构的装备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火箭身份、批次、质检、使用、维护、报废数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与深度分析。重点保障发射装置、电气检测设备的定期强制检测与维护保养投入。
3.3 提升人员资质与专业培训效能
建立国家级人影火箭作业人员分类分级资质认证体系与强制培训更新机制。培训体系需深度融合理论讲解、高保真模拟器操作训练与实地考核,重点强化复杂气象环境下操作判断、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的刻意练习。明确界定作业岗位的指挥决策链、岗位职责与权限,确保持证人员按资质等级上岗操作。建立常态化的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机制,将应急处置预案演练纳入核心训练科目。重点加强一线操作人员对危险征兆的敏锐觉察能力与严格执行作业前安全核查清单的纪律意识培养。
3.4 实施精细化环境监测与过程闭环管控
综合利用多种探测手段提升作业前与实时气象保障精度,严密监视强对流天气、雷电活动、低空风切变等风险要素发展。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实时探空数据优化安全航迹规划与残骸落区概率预测模型,严格落实发射作业安全阈值条件。加强发射场区及路径 / 落区重点地带警戒巡逻与空域协调管理,确保重要设施、人口密集区及关键空域的安全冗余。推动应用具备实时动态落点计算与预警能力的残骸定位搜寻系统。建立与地方政府应急响应体系的深度联合机制,整合医疗、消防、搜救资源,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应急实战演练,提升灾情联动响应效率与覆盖水平。
结束语
总之,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蕴含着显著的技术效益与社会价值,伴随而来的是贯穿作业全链条的多维度安全风险。系统化的风险分析与精细化的对策构建成为该项技术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通过持续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化装备本质安全性能、深化人才专业能力建设、优化气象环境精细化管控,并贯通协调指挥与应急联动机制,能在整体层面织密安全防控网络。这要求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与作业机构在统一规划下密切合作,致力于推动理论认识深化、技术进步革新与管理模式升级,最终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可靠、科学有序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浪 , 杨颖璨 , 林俊君 , 等 . 无人机航拍在人影作业点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广东气象 ,2024,46(03):103-106.
[2] 高鹏 . 基于 GIS 的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安全射界区自动识别绘制技术研究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2,12(09):66-68.
[3] 魏宇星 . 安全射界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对空作业中的应用研究 [J]. 科技与创新 ,2021,(24):139-140+142.
[4] 郑才龙 , 吴珠妹 , 郑江伟 . 人工影响天气外场作业安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J]. 南方农业 ,2020,14(33):197-198.
[5] 王柳青 . 探析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安全射界图的制作 [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0 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 . 江西省上饶市气象局 ;,2020: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