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一专多能”培养体系构建
刘巧红
昆明市融媒体中心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0
引言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传播形态日益多元,融媒体中心对记者的能力要求愈发全面。传统记者仅具备单一采写技能,已难以适配短视频制作、多平台内容分发、用户互动运营等复合型工作需求,培养“一专多能”的融媒体记者,成为突破媒体人才瓶颈、保障内容生产质量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融媒体记者“一专多能”培养体系构建,系统探索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力求为融媒体中心打造适配时代发展的高素质记者队伍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助力媒体在融合浪潮中持续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
1融媒体记者“一专多能”的内涵与价值
1.1“一专多能”的内涵
融媒体记者的“一专”,核心是在特定领域具备扎实且深入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擅长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需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与民生关联,能从复杂时政事件中挖掘核心信息,通过深度解读让政策内容更易被受众理解;专注财经领域的记者,则要熟知经济规律与市场动态,可对行业趋势、企业动态进行专业分析[1]。
“多能”则聚焦适配融媒体传播场景的综合技能,要求记者突破传统单一采写局限,掌握文字、视觉、互动等多维度技能。具体而言,既需熟练完成不同风格的文字创作,如深度报道、短讯、评论等;也需具备摄影摄像能力,能捕捉事件关键画面、拍摄优质素材;还需掌握视频剪辑、直播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像在重大活动报道中,可独立完成现场素材拍摄、快速剪辑短视频,同步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并通过直播与受众实时互动,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传播”。
1.2“一专多能”的价值
对融媒体中心而言,“一专多能”记者是提升运营效能的关键支撑。一方面,一名记者可承担采写、拍摄、剪辑、发布等多项任务,减少岗位间协作成本,显著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人力重复投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记者能根据不同平台特性,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样化内容,丰富传播形式,精准满足受众在碎片化场景下的多元信息需求,进而提升媒体内容覆盖面与影响力,增强用户黏性。
对记者自身而言,“一专多能”是应对行业变革的核心竞争力。在媒体融合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单一技能已难以适应岗位需求,掌握多维度能力能大幅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平台拓展,还是跨领域发展中,都能更灵活地适应变化,确保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
2融媒体记者“一专多能”培养现状及问题
2.1 培养现状
当前,随着融媒体发展需求凸显,部分融媒体中心已意识到“一专多能”记者的重要性,主动开展培养工作: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围绕新媒体运营、视频剪辑等技能授课,或组织内部资深记者分享实战经验,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部分高校也针对性调整新闻专业课程,新增融媒体技术应用、多平台内容创作等模块,并引入实践项目,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但从整体来看,这些培养举措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覆盖范围有限、体系化不足,培养效果尚未充分显现,与融媒体中心对复合型记者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2.2 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针对性强的融媒体课程,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反映最新媒体技术和行业动态。二是实践平台有限。记者缺乏足够的机会参与真实项目实践,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三是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的融媒体教师和培训师匮乏,现有师资对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规律的掌握不够深入。四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对记者“一专多能”能力的考核标准不明确,激励措施不到位,影响记者学习积极性。
3融媒体记者“一专多能”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3.1 优化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一专多能”记者的基础。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视频编辑等,确保记者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其次,增加新媒体技术课程,如短视频制作、直播技术、新媒体运营等,使记者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此外,开设跨学科课程,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拓宽记者知识面,提升其综合素养。课程内容应定期更新,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例如,随着 5G 技术的应用,及时增加相关课程,让记者了解5G 对媒体传播的影响及应用场景。
3.2 搭建实践平台
实践是培养“一专多能”记者的关键环节。融媒体中心应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为记者提供更多锻炼机会。一是建立内部项目实践机制,让记者参与重大新闻报道、专题策划、新媒体活动等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二是与其他媒体、企业合作,开展联合项目实践。例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数据新闻项目,让记者学习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技术。三是鼓励记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报道,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报道能力。同时,为记者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3]。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一专多能”记者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融媒体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他们能带来最新的行业案例和实践技巧。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新媒体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建立教师实践锻炼机制,让教师定期到融媒体中心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以便更好地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
3.4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能激发记者学习和提升能力的积极性。制定明确的“一专多能”考核标准,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对记者的文字稿件质量、视频作品点击率、新媒体平台粉丝增长数等进行量化考核。设立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如物质奖励、晋升机会、荣誉称号等。对在“一专多能”培养中表现优秀的记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能力提升明显的记者优先晋升职务或职称。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导向。
3.5 营造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促进记者自我提升。融媒体中心应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记者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定期组织内部学习分享会,让记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行业报告、专家讲座视频等,方便记者随时随地学习。
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对记者“一专多能”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构建完善的融媒体记者“一专多能”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和营造学习氛围等多方面协同推进。融媒体中心应高度重视记者培养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为媒体融合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一专多能”的记者人才,推动融媒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娉 婷 . 短 视 频 时 代 记 者 核 心 竞 争 力 塑 造 [J]. 中 国 报业 ,2025,(02):112-113.
[2 丁维敏 , 田新新 . 新闻记者提高采访能力的对策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5,(14):134-136.
[3] 李志宏 . 活系统视角下基层治理的传播模式研究 [D]. 电子科技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