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研究
杨克志
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济宁市 272400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配置效率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应运而生,旨在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的科学开发与保护。这一体系的构建,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重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土地资源配置的理论关联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形成“多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体系。其核心在于统筹协调生态、农业、城镇等各类空间,实现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与保护。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分配与组合的过程。从理论层面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宏观指导框架,明确土地资源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定位;土地资源配置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地实施的关键环节,通过具体的土地利用安排,将规划目标转化为现实空间形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划定空间管制边界等方式,约束和引导土地资源配置方向;而土地资源配置的实际效果又反过来影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实施成效,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能够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反之则可能导致规划失效。
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2.1 规划协同性不足导致配置矛盾
尽管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致力于实现“多规合一”,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部门规划理念、技术标准、数据基础等存在差异,不同规划之间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划定过程中,各部门基于自身管理需求,对同一地块的用途认定和管控要求存在分歧,导致土地资源配置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之间难以达到平衡。这种规划协同性不足,使得土地资源配置缺乏统一、科学的依据,容易造成土地利用的混乱与低效,阻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
2.2 土地要素配置失衡制约发展质量
当前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城乡之间、产业之间要素配置失衡的问题。在城乡土地配置方面,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旺盛,扩张速度较快,而农村地区存在大量闲置宅基地和低效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未能实现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在产业土地配置上,工业用地供应相对充足,但部分地区存在低效利用、闲置浪费现象;而现代服务业、创新产业等用地供给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这种土地要素配置失衡,不仅影响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2.3 市场与政府作用边界模糊影响配置效率
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边界尚未完全清晰界定。一方面,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中仍存在过度干预现象,行政手段主导土地供应,导致土地价格难以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降低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土地流转、交易等环节存在诸多障碍,土地资源难以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市场与政府作用边界的模糊,使得土地资源配置既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难以有效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
3.1 完善规划传导机制,强化上下衔接
构建从国家到乡镇的五级规划传导链条,通过刚性指标管控与弹性空间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宏观战略意图的精准落地。在指标体系设计上,除传统的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外,新增生态修复面积、城镇更新容积率等引导性指标,形成多维管控框架。同时,建立“基数 + 预期”的动态指标分解模型,结合区域发展潜力差异化配置土地资源。在规划协同层面,依托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开发智能冲突检测系统,实现各级规划在用地布局、设施选址等方面的实时校验。通过建立规划定期评估制度,将实施效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形成“编制 - 实施 - 反馈 - 调整”的闭环管理机制。此外,引入时空大数据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与趋势分析,建立跨区域规划协调会商制度,加强相邻行政区域间的规划衔接,确保土地资源配置始终契合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导向,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2 健全市场调控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以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核心,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的产权体系,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与增值调节金制度。在城市土地供应领域,推行“标准地 + 承诺制”出让模式,将产业准入标准、能耗指标等要素嵌入土地出让条件,实现“地等项目”精准供给。创新土地金融工具,探索土地使用权证券化、绿色土地债券等产品,拓宽土地开发融资渠道。建立覆盖土地储备、交易、使用全生命周期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土地利用行为实施动态监管。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土地市场供需预测模型,实现土地供应规模、结构与节奏的精准调控,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对土地资源的
优化配置作用。
3.3 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提升配置科学性
建立全流程、多层次的公众参与体系,将公众参与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各环节。在规划编制阶段,运用虚拟现实(VR)、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技术,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互动平台,使公众直观参与用地布局模拟。设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培育基层土地资源治理人才队伍,协助居民表达利益诉求。在项目审批环节,推行“阳光审批”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审批流程全程可追溯、信息实时公开。建立土地利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吸纳专家学者、社区代表等组成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利益冲突。同时,通过开展土地资源保护主题教育、设立“国土空间开放日”等活动,提升公众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认知水平,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监督的协同治理格局,确保土地资源配置方案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实践可行性。
四、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剖析当前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从规划传导、市场调控、公众参与等方面构建优化机制,能够有效解决规划协同不足、要素失衡、市场与政府作用边界模糊等问题。未来,应持续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推动土地资源实现科学、合理、高效配置,为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与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庆日 , 张冰松 , 陈美景 , 等 .2022 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3 年展望 [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37(3):101-113.
[2] 温璐歌 ; 沈体雁 .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区域间土地资源配置 : 现实挑战及解决方法 [J]. 经济问题探索 ,2024(8).
[3] 梁倬平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策略研究 [J]. 数码精品世界 ,2023(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