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华三教授漫谈中国画创作
蔡心怡
温州大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一、抗议题材作品创作的实践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和支持抗疫工作。疫情期间,来自全国多地的 42000 多名医生和护士前往武汉支援。黄教授被这一壮举深深触动,决定通过绘画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他选择了传统长卷形式,不仅描绘了医护人员的形象,还详细记述了他们的英勇事迹,其中包括了钟南山、李兰娟等著名人物。黄教授将钟南山院士和其他医学专家的故事和努力转化为艺术作品,以表达对抗疫英雄们的敬意。整个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如材料获取、技术限制以及时间紧迫等问题。尽管如此,黄教授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使得这些作品成为了抗击疫情背景下独特的文化纪念品 [1]。“画家退后,英雄向前”,为了突出英雄们的地位,黄教授决定让英雄们站在画面的前面,而他自己则退居幕后。最终,这幅充满力量和情感的作品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在国家博物馆等地展示,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特殊时期,艺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能够连接人心,记录历史,并激励人们共同面对困难。
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多维实践
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文化使命 [2]。
(一)跨学科合作与艺术创新
黄教授受国家项目委托,探索将互联网与科技元素融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他先提出初步设想,经多次评审修改后获支持。中国科技领域发展迅猛,天眼、大飞机等成果彰显了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也体现了国家追求科技自立的决心,以及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黄教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融合现代科技(如航天技术、人工智能)与传统艺术。为此,他广泛研究、创意构思,使用数字图像库、高分辨率素材,还用环保材料进行物理绘画。同时,他思考如何在保持艺术创造力时,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有效沟通合作。整个过程凸显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也展现了他对艺术创新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
(二)创作中的兴趣点
黄教授强调在当代绘画中使用新材料的重要性。他将彩色指甲材料等加入传统油画颜料,创造独特视觉效果,实现作品个性化和现代感。还通过寻找特定色调和色彩深度增强作品表现力,在不同主题下展现个人风格。此外,当前艺术展览关注科技和工业题材,这能丰富展览多样性、吸引更多观众。艺术创新核心在于利用新技术材料,结合个人创意,探索新艺术可能
三、历史题材作品创作实践
(一)寻找平衡点
黄教授借艺术作品表达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他分享从学习到创作展示的经历,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现代审美融合,打造出兼具时代感与文化深度的艺术品。他特别提及参与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如为建党百年制作特殊作品。还谈到与多领域专家合作,探讨如何精准生动呈现历史人物及故事,传达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这既展现其艺术追求与创作理念,也反映当代艺术在传承与发展间寻求平衡的探索。
(二)适当模糊处理
围绕将历史人物及其复杂背景融入现代艺术创作展开。通过图像处理、视觉创意等艺术手法,呈现人物的正面、反面及多重身份,探索个体历史意义、社会影响与观众视角。同时,选择马赛克处理等合适视觉象征,保留细节、保护隐私,隐喻反映人物与社会变化关系。艺术作为媒介,能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度思考。
四、作品创作实践细节构思
(一)确定作品形式及展出地点
黄教授团队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先提出用国画等传统技巧创作以重视文化传统,后引入 iPad 上色,突出技术带来的色彩丰富与便利。团队还讨论了基于脚本创作、依场景调整绘画及应对资源限制等实施方式,力求借新技术提升艺术表现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二)确定作品的艺术思想
艺术可表达深层情感主题,如呈现美越冲突、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等情景。艺术家运用反战思想批判战争,也有作品以中国入联为背景,展现利用历史事件激发创作。此外,涉及观众互动的艺术品在参与中演变丰富,深化了对跨文化交流下艺术创作多样性的理解。
(三)保持作品与多元文化的共鸣
当代艺术在西方和中国的表达与接受,凸显其与社会现实、人文关怀紧密相连。众多作品以非传统方式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反映艺术家对自身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反思。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作品可知,艺术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能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共鸣。
五、高校学生作品创作实践
教育体系在培养艺术家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艺术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重视作品的个人风格
艺术家需构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特色,以区别于他人,从而提高作品的辨识度和影响力。此外,指出了传统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分强调技巧学习而忽视原创性培养,从创作入手,逐步形成个人艺术语言。通过艺术表达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议题,艺术不应仅限于表面的装饰,而是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
(二)重视作品的文化意义
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涵盖了艺术创作的主题选择、素材收集与处理、以及当代艺术与人文思想的结合等方面[3]。艺术创作应关注时代变化,积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观点,重视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功能及其对公众的影响。也要重视协作,鼓励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共同参与项目,以促进艺术创新与发展 [4]。
(三)艺术表现手法创新
艺术家在推动文化多样性中的是重要角色,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艺术表现力。对于所属的艺术门类的辨识问题。黄教授提出,一方面,作品中要采用中国传统国画的技术和元素,如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绘画技法;另一方面,作品也可以融入了现代技术和材料,使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结合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时代和技术的变迁,这种跨界尝试是新颖且充满挑战的。但如今教学系统的局限性,很多人固守成规,在艺术表现上受拘束。但使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丰富传统艺术形式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向,能够为当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这种跨时代、跨领域的艺术实践不仅有助于促进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表达自己独特视角的新途径。
结语
艺术创作要摆脱功利心态。可以单纯的受到某些话语的触动,激发创作灵感。在创作时不应过多考虑作品是否能够带来物质上的成功或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艺术的热爱。要围绕着艺术创作的核心——情感表达和真实感受。
参考文献:
[1] 郭涛 . 主题美术创作与突发公共事件双向关系的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DOI:10.27064/d.cnki.ghasu.2022.000725.
[2] 杨启能 . 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历史场景再现 [N]. 广东文化参考报 ,2024-01-15(018).DOI:10.43640/n.cnki.ngdwc.2024.000002.
[3] 韩煦 . 国画创作中艺术精神的体现 [J]. 明日风尚 ,2024(05):92-94.
[4] 索斐 . 中国国画在当代会展中的传承与创新 [J]. 中国会展 ( 中国会议 ),2023,(24):100-102.DOI:10.20130/j.cnki.1674-3598.2023.24.018.
[5] 梁大烔 . 国画人物创作研究——从造型、色彩、情感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J]. 青春岁月 ,2022,(16):62-64.
作者简介:蔡心怡,女,汉语硕士研究生,职称无,中国画创作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