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的创新实践
王丹妮
郑州文化馆
一、创新背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一)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双重驱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的战略要求,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方向。《“十四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细化目标,强调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构建更具活力的文化生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郑州市明确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社会参与,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供给体系” 的改革方向。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量化、可考核的实践标准,形成 “战略引领 — 政策支撑 — 考核激励” 的完整闭环。
(二)市民文化需求的结构性升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刚需,且呈现 “情绪驱动、兴趣主导” 的新特征。2025 年初澎湃研究所对全国 2024 年文化消费事件的分析显示,情绪价值和兴趣偏好已成为文化消费的核心支柱,这一趋势在郑州表现尤为明显。调查数据显示,超过 60% 的郑州市民愿意为高质量文化体验支付溢价,沉浸式体验、小剧场演艺、全民阅读、亲子文化、基层惠民演出、文旅融合消费、艺术培训等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增长,更体现在质量提升:从单纯技能学习转向综合素养培育,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造,从个体需求转向家庭共享,推动文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升级。
(三)资源错配与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
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显著的资源错配问题:一方面,艺术培训机构呈现 “散弱小” 特征,全市 1400 余家机构中,年营收超 200 万元的仅占 3% ,83% 的机构场地面积不足 500 ㎡,面临师资短缺、场地有限、品牌影响力弱等发展瓶颈;另一方面,文化馆系统拥有专业排练厅 5 处、专业剧场 1 座,年均使用率却不足 45% ,同时因场地调度僵化等问题频繁拒绝学员音乐会、舞蹈展演申请,优质公共资源未能充分释放价值。
二、创新做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 “三维协同” 机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协同制度的闭环设计。郑州市以《郑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指导意见(试行)》为核心,构建 “政府主导 — 文化馆统筹 — 企业参与” 三级管理体系,配套出台《郑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郑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实施细则》等 6 项实施细则,覆盖合作准入、过程监管、绩效考核、退出机制等全流程,形成 “政策依据 — 操作规范 — 考核标准” 的闭环管理体系。
智慧平台的精准对接。依托 “郑州文旅云” 搭建智慧管理平台,集成场馆预约、师资管理、课程匹配三大核心功能。平台接入珠江钢琴艺术教室、黄房子剧场、天下收藏文化街等 24 家机构资源,建立包含教师资质、课程案例、教学成果的师资智慧管理数据库;场地预约系统实时更新文化场馆空闲时段,信息精度细化至 30 分钟内,管理人员、教学骨干、市场营销人员可通过平台实时掌握资源动态,实现供需精准匹配。这一数字化改造使文化馆场地使用率显著提升,非开放时段资源浪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协同联盟的生态构建。成立郑州文化艺术协同创新联盟,联盟以 “链群式业态布局” 推动跨界合作,在研学文旅、教育服务、文化资源活化等领域落地。形成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 的合作生态。
(二)打造 “三阶培养” 体系,贯通美育全链条
郑州市立足文化馆的公共服务属性与艺术培训机构的市场灵活性,构建 “基础层 — 提升层 — 创造层” 三阶培养体系,实现美育从启蒙到创新的全链条覆盖。
基础层:兴趣启蒙,筑牢美育根基。聚焦青少年艺术兴趣培养,文化馆开放非遗体验工坊,提供黄河泥塑、豫剧脸谱绘制、传统制香等非遗技艺体验;艺术培训机构输出标准化教案,将专业教学方法与非遗文化融合,共同开发《黄河泥塑》《美术:豫剧脸谱》《制香》等 12 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走进校园、社区,通过 “体验 + 教学” 模式激发群众艺术兴趣,2024 年累计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120 余场,参与群众超 8000 人次。
提升层:技能进阶,强化专业培育。创新 “双师课堂” 模式,由文化馆专家与机构教师联合授课,文化馆专家负责艺术理念与文化内涵讲解,机构教师承担技能训练与日常教学;建立学员成长档案,记录学习进度、技能水平、展演表现等数据,实现个性化培养。
创造层:艺术创新,释放创作活力。设立专项创作基金支持原创作品开发,每年举办艺术双年展为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创作层的实践打破了 “教与学”的单向模式,推动艺术教育从技能传递向创新培育升级。
(三)创新 “四维联动” 模式,释放叠加效应
空间联动:盘活闲置资源。实施 “错峰排期计划”,文化馆在非开放时段(18:00-21:00)向培训机构开放,使用费按市场价 40% 收取,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提高场馆利用率;同时推动艺术培训机构设备共享,其数字化绘画工具、器乐、编程教具等在特定时段供文化馆开展普及活动使用,形成 “场地互用、设备共享” 的空间联动机制。
数字联动:拓展服务边界。上线 “郑州文化云” 小程序打造 “智能服务端”,推出 VR 豫剧课堂、在线非遗工坊等数字产品,群众可通过手机体验虚拟戏曲表演、非遗技艺学习;开展线上直播课程,邀请艺术名家、非遗传承人授课。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使公共文化服务从 “线下单点” 向 “线上全域” 延伸。
品牌联动:扩大社会影响。打造 “郑州星光市民夜校” 品牌,采用 “总校 + 15 个分校 +N 个教学点” 模式,开设戏剧体验、瑜伽、中国舞身韵等 132 门课程,以公益性低收费模式招收学员 2000 人;持续举办 “郑州市少儿文化艺术节”,至今已举办 9 届,开展惠民活动 527 场,服务群众超 20 万人次。品牌活动形成规模效应,成为郑州公共文化服务的亮丽名片。
三、创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多维突破
(一)社会效益:从 “单一供给” 到 “多元共治”
行业扶持成效显著。构建 “基础课 + 大师课 + 展演实践” 三维课程体系,为艺术培训机构提供标准化教学资源;建立 “ *1+N′′ 帮扶体系,1 个文化馆专家团队对接 N 个小微机构,提供剧目编创、市场推广等 9 项标准化服务包。2024 年,16 家受助机构年度营收平均增长 12% ,“散弱小” 状况得到改善,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合作项目学员在省级以上艺术赛事中获奖率同比增长42% ,涵盖声乐、器乐、舞蹈等六大艺术门类;建立 “导师工作室” 制度,12 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培养青年艺术骨干 230 余人,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生力量。群众文化参与度显著提高,社区绘画比赛、合唱活动等普及项目年均覆盖群众超 5 万人次。
(二)经济效益:从 “资源闲置” 到 “价值激活”
直接收益稳步增长。通过 “错峰使用 + 动态定价” 场地管理模式,文化馆非黄金时段使用率提升至 58% ,场地租赁收入同比增长 15% ;“文化云仓” 系统实现设施预约、课程匹配智能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约 8% 。艺术培训机构借助公共资源扩大规模,平均课程数量增加 20% ,学员续费率提升 15%⋅ 。
间接效益持续释放。“星光夜校” 衍生出研学旅行、文创开发等产业链,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消费约 35 万元;沉浸式研学课程、黄河文化纪录片等项目形成 IP 效应,吸引外地游客参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资源整合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 0.3 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三)配置创新:从 “空间闲置” 到 “活力四射”
通过模块化设计打造 “可变式艺术工坊”,文化空间从 “静态展示” 转向 “动态服务”,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 “活力驿站”。
郑州市以 “艺教融合・馆企联动” 为抓手,将文化馆从传统 “活动承办者”转型为 “资源整合者”“生态构建者”,探索出中部地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特色路径。通过 “三维协同”“三阶培养”“四维联动” 的创新实践,实现场馆利用率、群众满意度、文化消费力 “三量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 “郑州样本”。
未来,随着 “郑汴洛文化服务圈” 深化、“元宇宙文化空间” 拓展,郑州需进一步深化 “文化 + 科技” 融合,探索 AI 辅助创作、虚拟现实展演等新场景;加强跨区域合作,建立城市群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产学研” 一体化链条,推动艺术教育与文创产业深度对接。相信在持续创新中,郑州将书写新时代 “黄河文化” 璀璨篇章,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 “郑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