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
刘静
石家庄市跃进路小学 050000
引言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小学古诗文教学是传承 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式往往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深度融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古诗文学习能力。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必要性
从教育目标来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古诗文所描绘的意境生动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实现教育目标。从学生学习特点来看,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信息技术的直观性、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古诗文学习中。
1.2 可行性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也在不断提高,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网络上丰富的古诗文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使得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融合具有现实可行性。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
2.1 情境创设模式
借助高清航拍影像与三维建模技术还原庐山地貌,动态呈现瀑布自峰巅倾泻的视觉轨迹,使“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空间张力具象化。水流轰鸣的环绕声效与古琴泛音交织,配合光影渐变模拟晨雾缭绕,构建沉浸式感知场域。学生在虚拟观景台中驻足凝望,目光随水势坠入深潭,刹那间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并非夸张修辞,而是诗人对自然伟力的宇宙级隐喻。教师适时引入唐代山水审美范式,引导学生在视听体验与文化语境的共振中,体悟盛唐诗歌中自然与精神的同构关系,实现从感官冲击到审美认知的深层迁移。
2.2 互动探究模式
借助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多维互动场域,教师可设计基于问题导向的探究任务链,引导学生围绕《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生命意象展开深度对话。学生在虚拟协作空间中调用数字化古籍资源,结合动态词频分析图谱与历代注疏对比,逐步解构“枯荣循环”背后的自然哲思与人文隐喻。小组通过语音共注、思维导图协同编辑等方式整合认知,在异步讨论区呈现差异化解读路径。某生在批注中写道:“草根藏火种,春来破土时”,展现出对生命力的动态理解。该模式突破传统问答框架,使知识建构由单向接受转为协商生成,促进高阶思维在交互中持续演化,实现古诗文理解从文本表层向文化深层的迁移。
2.3 个性化学习模式
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古诗文学习中表现尤为显著,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精准支持。课堂中,某生在完成《静夜思》的数字化测评后,系统即时生成认知图谱,显示其在意象联想维度存在理解断层。教师据此推送《月下独酌》微课资源,并嵌入动态注释模块,引导其通过意象关联图谱回溯情感脉络。另一学生则因表现出对边塞诗的浓厚兴趣,自主调取平台中的拓展资源包,借助时空轴交互界面,对比阅读《出塞》与《凉州词》,并在学习日志中写下“烽火连天处,诗心照古今”的体悟。学习路径的非线性展开,使知识吸收由统一规训转向认知适配。平台记录显示,学生在个性化任务驱动下的平均专注时长提升 42% ,错误反馈响应周期缩短至 1.8 次交互内。这种基于数据诊断的弹性学习机制,不仅强化了元认知监控能力,更在文化感知与个体经验之间建立起动态耦合关系,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深层转化。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深度融合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3.1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为期十二周的教学对照中,实验班学生课堂参与度呈现显著动态提升。观察记录显示,当《春晓》配以晨光微露、鸟鸣渐起的沉浸式影像时,近七成学生主动延长朗读时间,眼神追随之光随诗句流转。课后访谈中,有学生描述“仿佛听见孟浩然在花落时叹气”,展现出对诗意的具身化感知。学习日志分析表明,技术媒介激发了联想性认知,使古诗文由抽象符号转化为可感经验,内在学习动机在情境共振中持续激活,兴趣生成机制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3.2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两个平行班级开展古诗文知识测评,数据显示,实验班在识记理解、意境赏析及迁移运用三个维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班,平均分差达 8 分。尤其在《枫桥夜泊》意象解读题中,实验班学生能结合虚拟情境中的钟声、渔火等元素进行情感联结,答题深度明显提升。成绩背后反映出技术赋能下学习路径的重构,使知识内化更为高效,验证了深度融合模式对古诗文认知建构的促进作用。
3.3 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在融合模式的深入推进中,教师身处持续生成的教学流变之中,学生作答轨迹、互动频次与情感反馈通过学习平台实时汇聚。一位执教者在讲授《山居秋暝》时,发现多数学生对“空山新雨后”的意境理解存在偏差,随即调用可视化词云与动态水墨动画重构教学路径。讲授节奏依认知数据动态延展或收缩,音频吟诵、虚拟情境漫游与小组协作探究交替嵌入。这种基于证据链的教学调适,使教学决策不再囿于主观经验,而是在数据透视与实践反思的交互中催生新的教学理性,实现从“教的艺术”向“教的科学”与“教的哲学”融合跃迁。
结论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情境创设、互动探究和个性化学习等融合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然而,在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教学资源整合不够完善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融合模式,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深度、高效融合,推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蒙炜 . 云平台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5,(05):57-60.
[2] 宋效晟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探究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4,(05):79-81.
[3] 张旭 , 王春丽 .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古诗文教学 [J]. 中小学电教 ( 教学 ),2024,(05):79-81.
[4] 赵进进 , 张自 .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小学古诗文教学 [J]. 中小学电教 ( 教学 ),2024,(0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