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转型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重构研究
邹湘宁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
一、引言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正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的治理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教育财务数字化管理机制,将财务管理定位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环节。同时推进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则强调,会计职能需要从传统的核算向价值创造拓展。这两项政策共同形成了驱动高校财务转型的双重动力。然而,实际的转型过程不可避免地面临多重矛盾。在政策层面,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等新规范与传统的纸质报销制度产生了剧烈冲突。技术层面,多数高校由于系统接口不兼容而形成数据孤岛,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割裂的现象尤为突出。组织层面,现有的管理架构难以满足敏捷决策的需求,预算的刚性约束也阻碍了资源的动态调配。解决这些矛盾,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以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构建。
二、政策架构与技术基础
国家政策体系为高校财务转型提供了顶层设计框架。《2025 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提出了适数化改革理念,要求财务制度主动适配技术特性,例如承认电子签名法律效力、允许云会计档案存储等突破性规定。同时,财政部主导的会计数据标准体系构建了输入、处理、输出全链条规范,输入环节推行电子凭证标准实现无纸化流转,处理环节统一财务软件底层数据结构,输出环节规范财务报表披露口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修订速度跟不上区块链存证技术的应用步伐,这导致电子凭证的法律效力存在不确定性,也反映出制度供给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矛盾 。
技术赋能是推动高校财务管理转型的核心动力。在流程自动化方面,OCR票据识别和 RPA 机器人技术有效压缩了报销审核环节,显著提升了电子凭证的处理效率 [2]。同时,数据治理领域通过建设主题数据仓库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并借助数据血缘分析工具来提升信息的质量[3]。而在决策支持方面,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预算执行预测模型,则展现出了较高的预测准确率。
三、转型需求与核心矛盾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是数据治理能力严重滞后。科研经费数据分散在财务、资产、科研等多个独立的系统中,导致很多项目难以追踪到具体的承担院系,财务软件与采购、资产系统之间相互割裂,形成了信息孤岛 [4]。同时,会计凭证摘要信息模糊不清,加上辅助核算项缺失,极大地限制了多维度的成本分摊分析能力。最后,预算执行分析主要依赖每月的人工报表,缺乏对资金流动进行动态监测的能力。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数据治理体系不完善,系统智能化程度不足[5]。
组织惯性构成了转型的深层次障碍。财务部门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日常的核算报销事务所占据,导致其管理会计职能严重弱化。此外,“校强院弱”的预算管理模式也抑制了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掌握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例偏低,人才培养的滞后很可能引发转型进程中的结构性断裂 [6]。
四、协同模型构建
针对上述矛盾,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政策牵引—技术赋能—组织适配”三维协同的解决方案。
政策牵引维度重点在于破除体制障碍。通过修订《高校内部控制实施规范》,将区块链存证和 AI 审核等新技术纳入制度框架,并将数据治理成效与绩效考核体系挂钩,从而营造激励兼容的管理环境。政策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响应速度和适配精度,例如《电子会计档案单套管理规范》需要及时跟进技术发展,为彻底实现无纸化管理扫清制度障碍。
技术赋能维度则着力构建坚实的数字底座。通过平台化架构整合智能报销、预算仿真和决策支持三大核心子系统。利用微服务组件技术,将传统系统灵活拆解为凭证引擎、税控引擎等可扩展模块。同时,借助隐私计算技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科研经费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利用知识图谱技术,能够清晰地构建学科、项目和资金之间的关联网络;而统一接口规范的建立,则为不同系统之间的顺畅交互提供了可能。
组织适配维度旨在推动结构性的变革。财务部门需要积极推进三大职能中心的建设,即构建数据服务中心、强化风险控制中枢以及打造决策支持智库。与此同时,实施“财务铁军”人才计划至关重要,该计划构建了一个覆盖基础层(RPA 机器人操作)、中层(智能财务建模)到高层(技术战略规划)的三级培养体系,形成技术能力与管理视野双向提升的通道。
五、生态化演进路径
制度创新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打好基础。这一阶段需要全面推行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实现税务发票、财政票据自动接入。同时,制定高校专用的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和科研间接成本分摊标准也至关重要。此外,修订差旅费和设备采购制度,以接纳电子签批流程,并明确科研项目财务数据的所有权归属于学校,同时授权项目组在权限范围内使用这些数据。这些举措共同为整个转型过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进入技术治理阶段,重点转向搭建核心架构。首要工作是构建财务数据湖,整合来自预算、核算、资产等多个源头的数据,并开发数据血缘追踪工具来确保整个数据链路的可信度。在预算管理方面,通过嵌入时序预测算法来提升执行准确率,而在费用审核环节,则应用规则引擎来自动拦截超标报销。安全防护同样重要,部署零信任架构可以实现对敏感数据的动态脱敏,建立算法审计机制则有助于防范预算分配中可能出现的歧视问题。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技术治理手段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
最后是组织变革阶段,致力于实现生态融合。这涉及到重构校院两级治理体系,并在学校层面设立战略财务委员会,来进行资源配置的战略规划。深化业财融合体现在将财务控制规则预先嵌入科研管理系统,实现事前控制,并构建多维成本模型来支持更精准的资源投入。在生态共同体建设方面,需要加入区域高校财务联盟以共享供应商数据库。
六、结论
高校财务管理数智化转型本质是政策、技术、组织三要素协同演进的生态重构。本研究构建的协同模型与三阶段路径,为破解转型瓶颈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唯有持续推动政策适应性迭代、技术穿透性赋能、组织韧性化变革,方能构建数据驱动、智慧决策、价值创造的高校财务新生态,最终支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诺 , 郝福锦 . 高校数智化财务转型策略研究 [J]. 教育财会研究 ,2022,33(01):43-48.
[2] 刘璐 , 黄敏 , 李志恒 . 数智化时代高校智能财务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 ,2023,34(01):85-90.
[3] 彭满如 , 李慧 . 数字化赋能视角下高校财务治理优化路径研究 [J]. 财务与金融 ,2022,(03):46-52.
[4] 周舒 . 高校智能财务系统应用初探 [J]. 财会学习 ,2022,(18):1-4.
[5] 梁斌 , 袁媛 . 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治理新动能探析 [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09):26-28.DOI:10.16457/j.cnki.hbhjjlw.2023.09.003.
[6] 张敏 , 贾丽 , 史春玲 .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智能财务人才需求研究——基于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02):56-68.
本文系 2024 年辽宁省教育会计学会课题项目,项目名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创新应用研究”,项目编号:LJKH202401102
作者简介:邹湘宁,女,1987 年 10 月生,籍贯湖南省新化县,汉族,硕士研究生,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