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域下高中历史研学课程实践研究
刘志勇 郭晓飞
郑州市第十七高级中学 450000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构建“主题统整-项目驱动-成果转化”的研学课程模型。通过行动研究法,结合河南博物院“泱泱华夏”基本陈列,设计“黄河文明探源”跨学科项目,验证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有效性,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一、研究背景
1.1新文科建设的现实需求
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明确要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科基础,亟需通过研学课程实现“文史哲+科技”的跨学科整合。河南省教育厅2023年调研显示,仅15%的高中历史教师尝试过跨学科教学,课程整合能力亟待提升。
1.2跨学科研学的育人价值
脑科学研究表明,多模态学习可使记忆留存率提升40%(王炳照,2022)。洛阳市某高中实践显示,参与跨学科研学的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高37%,问题解决能力提升29%。这种学习方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历史教学碎片化难题。
1.3河南区域文化的课程优势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河南段留存着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年)、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等重要遗址,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天然素材。这些资源与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高度契合,涵盖古代中国70%以上的核心知识点。
二、理论框架构建
2.1核心理论支撑
杜威“做中学”理论:强调实践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如通过模拟考古活动理解历史研究方法
脑科学多模态学习理论:整合视觉(文物图像)、听觉(讲解音频)、动觉(手工制作)等刺激方式
项目式学习(PBL)模型:以“黄河文明探源”为主线,设计跨学科任务链
2.2课程实施模型
三、实践路径探索
3.1主题统整设计
核心主题:黄河文明探源
跨学科维度:
历史(文明演进):从裴李岗文化到隋唐大运河
地理(环境影响):黄河改道对农业文明的影响
艺术(文化传承):仰韶彩陶纹饰的现代设计
科技(工具创新):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3.2项目驱动实施
任务设计:
任务1:史地融合-绘制黄河改道图
学生使用Excel分析《中国历史地图集》数据,结合《水经注》描述,绘制2000年来黄河改道示意图
成果:形成《黄河改道与文明兴衰》研究报告
任务2:史政融合-模拟丝路贸易
分组扮演汉使与西域商人,依据《史记·大宛列传》设计贸易方案
要素:商品种类、货币换算、外交礼仪
成果:制作双语贸易手册
任务3:史技融合-数字考古展
使用免费3D建模软件(如Tinkercad)复原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
成果:制作中英文双语数字展墙,在学校公众号推送
3.3成果转化机制
校本课程资源包:包含教案、任务单、评价量表(扫码获取)
跨学科成果展:举办“黄河文明之光”主题展览,设置:
历史展区(文物复制品)
科技展区(水利模型)
艺术展区(彩陶设计)
四、实施保障体系
4.1教师发展支持
建立“高校-教研-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如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家定期到校指导
开发《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手册》,提供可复制的教学模板
4.2数字化资源平台
搭建“豫史云课堂”平台,整合:
VR全景资源(如殷墟王陵遗址)
微课视频(如《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互动评价系统
4.3发展性评价体系
构建“三维度四层级”评价指标(表1):
五、实践成效与反思
本研究在郑州、开封等地5所高中试点显示,参与学生综合素养平均提升32%,教师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显著增强。如郑州某中学教师开发的《丝路文明》课程获省级创新案例奖。但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数字化工具应用不深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与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王炳照.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报告2023[R].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23.
[4]李良玉.基于博物馆资源的历史教学创新[J].历史教学,2024(3):45-49.
[5]赵亚夫.历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备注: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研学 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24110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