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鸡新城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探讨

作者

赖世德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畜牧兽医渔业综合服务中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鸡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鸡新城疫病毒呈现基因型变异、传播途径多样化等新特征,传统防控措施面临免疫效果不佳、疫情早期发现困难等挑战 [1]。本文拟从现存问题、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系统阐述鸡新城疫的防控体系,解决当前防控中免疫不规范、生物安全薄弱、诊断监测不完善等问题,为养殖场、基层兽医及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防控依据。

一、流行范围与群体分布特征

近年来,鸡新城疫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及西南等主要养鸡区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规模化养殖场因养殖密度高、人员与车辆流动频繁,易出现集中爆发,散养户因生物安全措施薄弱,多呈散发或局部流行。

二、鸡新城疫防治中的现存问题与挑战

(一)免疫接种的有效性与规范性问题

免疫接种是防控鸡新城疫的核心措施,但实践中多环节规范性缺失严重影响免疫效果。首先,免疫程序设计缺乏个体适配性,部分养殖场为简化流程,对 1 周龄内雏鸡过早接种灭活苗,而雏鸡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无法产生足够的中和抗体,导致免疫失败;其次,疫苗选择与流行毒株不匹配,部分地区仍使用针对传统基因型的疫苗,而当前优势流行毒株为基因型Ⅶ,其抗原表位与传统毒株存在差异,疫苗交叉保护力不足,无法有效抵御野毒感染 [2]。

(二)生物安全防控的薄弱环节

生物安全是阻断病毒传播的第一道防线,但不同养殖模式下均存在明显漏洞。规模化养殖场虽有生物安全规程,但执行不到位,人员、车辆进出未严格落实消毒流程,消毒池内消毒液浓度不足或更换不及时,外来病原易通过人员衣物、车辆轮胎等途径带入;粪便处理不当,部分养殖场将粪便未经堆肥发酵等无害化处理直接堆置于鸡舍周边,病毒可在粪便中存活数周,成为环境污染源。

(三)临床诊断与监测体系的不完善

临床诊断与监测是早期发现疫情的关键,但基层体系建设滞后导致防控时机延误。首先,基层兽医临床诊断能力不足,鸡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症状相似,均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产蛋率下降、拉绿色粪便等,基层兽医缺乏系统的鉴别诊断培训,易将鸡新城疫误诊为其他疾病,导致治疗方向偏差;其次,实验室检测技术在基层普及度低,PCR、ELISA 等精准检测方法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多数基层兽医站未配备相关设施,无法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确诊,只能依靠临床症状判断,准确性低,延误防控时机。

三、鸡新城疫的综合防治措施与实践路径

(一)优化免疫接种策略与程序

优化免疫接种需以鸡群生理特性与流行病原特征为核心,构建个性化方案。首先,根据日龄与品种制定基础程序。雏鸡 7-10 日龄首免弱毒苗,利用其快速诱导黏膜免疫的特点覆盖易感染期;21-28 日龄二免灭活苗,通过持久体液免疫巩固保护效果。肉鸡生长周期短,35 日龄加强一次弱毒苗;蛋鸡开产前接种灭活苗,此后每 6 个月补免,维持高抗体水平。其次,疫苗选择匹配流行基因型。当前我国流行以基因型Ⅶ为主,传统Ⅰ型疫苗保护力有限,应选用Ⅶ型灭活苗或弱毒苗,确保抗原与病毒匹配。最后,定期监测抗体调整程序。每月用ELISA 检测血清抗体,当HI 效价 <1:16 时及时补免;种鸡群需监测母源抗体,根据衰减情况调整雏鸡首免时间,避免母源抗体干扰。通过个性化方案,显著

提高免疫有效性 [3]。

(二)强化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生物安全是阻断传播的关键,需针对不同养殖模式施策。规模化养殖场首先实行封闭管理,设置隔离区、人员车辆消毒通道,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其次,粪便用堆肥发酵法处理,与秸秆按 3:1 混合堆垛,覆盖塑料膜利用 50-60‰ 高温杀灭病毒,发酵后作有机肥。散养户首先避免与野生鸟类接触,用封闭鸡舍防止野生鸟类进入;其次,每周用含氯消毒剂喷洒鸡舍地面、墙壁,杀灭环境病毒。活禽交易市场严格检疫,对进入活禽进行临床检查与 PCR 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实行每周 1 天休市制度,休市期间用福尔马林熏蒸或过氧乙酸喷洒消毒,清除粪便与污染物,减少病毒积累。通过差异化防控,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三)完善临床诊断与监测网络

早期诊断是防控关键,需提升基层能力与建立监测体系。首先,加强基层兽医培训,开展典型症状识别与鉴别诊断培训,重点讲解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症状等表现,以及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的区别,提高现场诊断准确性。其次,推广快速诊断试剂盒,如胶体金试纸条,操作简便、15 分钟出结果,适合基层现场区分新城疫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再者,建立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县级负责实验室检测与技术指导,乡级负责采样与初步筛查,村级负责巡查与样品收集,形成“基层采集- 乡镇筛查- 县级确诊”流程。最后,定期采样监测,每月采集咽喉拭子与血清,用 PCR 检测病毒核酸、ELISA 检测抗体。规模化养殖场每两周采样一次,散养户每季度一次,发现阳性或抗体异常立即隔离、消毒、上报。通过完善网络,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及时预警疫情。

结语:

本文通过对鸡新城疫的流行病学特征、防治问题及综合措施的研究,阐明了鸡新城疫防控需以“流行病学监测为基础、免疫接种为核心、生物安全为保障、诊断监测为关键”的综合体系。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鸡新城疫的防控理论,也为养殖场制定个性化免疫方案、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提供了具体指导,对降低鸡新城疫发病率、减少产业损失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向东 , 高睿 , 秦清丽 . 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J]. 畜牧业环境 ,2022(18):57-58.

[2] 赵玉环 . 鸡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 临床症状 , 剖检变化与防控 [J]. 养殖技术顾问 , 2020, 000(007):147-148.

[3] 孙振明 . 鸡新城疫的现场检疫和实验室检验 [J]. 饲料博览 ,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