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消费者对家具材质与款式工艺的选择偏好分析
蒋华侨
江门市新会区森木古典家具有限公司 广东江门 529100
引言:
家具是家庭生活中的一大部分,不同材质与工艺代表的不同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因此,在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经济、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在对生活品质追求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对于家具的选择标准也就由以功能性为主逐渐向审美化、人性化、绿色化及多样化方面转变,这是一个对整体消费理念及理念之间关系进行转变的过程。
一、消费者家具选择偏好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消费习惯的改变从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家具的功能性需求,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住宅趋向于小户型发展,如何提高居住空间利用率成为首要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多功能的、能够拼装式家具的发展;随着在家办公模式的兴起,对于家的功能性进行叠加,人体工学设计也被运用在了办公类家具中;家庭组成形态逐渐成为以核心家庭化为主体形态,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凸显[1]。从心理上来讲,消费者是在通过理性与感性的并存所做出的选择,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朋友圈”式营销盛行的年代,“朋友圈”式生活秀让家具成了一个炫耀载体,其所具备的“刷存在感”的特性成了另一个评价准则。消费者通过对家具的选择来体现自身的身份,因而家具也有了满足消费者更多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面。
二、材质选择偏好的多维度特征与消费趋势
(一)环保理念驱动下的天然材质偏好及其市场表现
消费者的材质选择理念由于环保意识的日益深入人心也发生了根子上的蜕变。甲醛超标、有害残留等健康问题让许多消费者对家居产品材质的环保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天然、环保、低碳的实木、竹材、藤编材质由于具备绿色环保、资源可再生等优势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这并非是消费者的怀旧心理,而是借助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作为加持后对天然材质的理性消费——热处理提升了材质的稳定性及防霉能力,竹基成材技术解决了竹材加工易裂易弯曲的技术难题。
(二)新型复合材料的接受度与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选择
由于生产制造等技术的革命所形成的材料种类的“颠覆”效应,例如强度、不易变形、价格相对传统材料较低的人造板(高密度纤维板、实木颗粒板、生态板等),相较于传统材料来说价格低、强而持久等,人工复合材料受大众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天然材料。不同年龄人群对新材料的认知有较大出入:随着时代发展,青年人更加青睐于新技术和新材料,易接受新材料带来的材料革新,消费者受实惠实用的影响较大;但老年消费者对新材料的拒绝度相对高,对传统材料的认知感较为浓厚。
(三)材质感知体验与品质认知的交互影响机制
品质不仅意味着感官体验,在触觉的柔和感与冰凉感、视觉的纹路与亮泽感、嗅觉的天然木香、化学木香等具体感受基础上,有品质感的认知建立在文化、社会、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同样是木材,红木历史文化的附加值带来了品质感,北美黑胡桃稀缺带来的品质感。消费者预设的品质感决定着真实的感知体验,相信某类材质比较高档的消费者,更愿意感知到更多的高品质属性,提示企业在重视材质本身的品质特性之外,更需要注重品牌故事的传播及文化营销[2]。
三、款式工艺偏好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向
(一)简约主义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创新及消费响应
在“少即是多”而成为现代人共鸣的设计观下,简约绝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摒除芜杂而存菁华的设计理念。这种看似少而实则多的设计理念正顺应着现代人在信息泛滥时代需要安静的精神诉求。传统工艺因简约而成为当代生活的载体——榫卯不再是藏在内部的连接手段,而是显在形式中的装饰语言,传统纹样几何化抽象化后得以保持现代感,明式家具比例美被提炼嫁接到现代设计中,这样的嫁接是回望传统文化的同时回应现代生活;市场表明,能体现文化故事、承载工艺美学、又符合当下审美且受现代人欢迎的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和品牌忠诚度,这使得蕴藏的传统工艺所携带的文化附加值变现能力便催生出越来越多设计师和企业回归传统工艺转化探索的现代生活实践,逐渐形成了传统与当代互相推动的产业格局。
(二)智能化工艺技术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引导效应
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正在推动对家具功能界限及使用体验的重新定义,智能床垫能够检测使用者的睡眠质量并自主调节睡眠支撑;智能衣柜能检测使用者的衣品偏好并给出搭配指导;智能灯光系统能按照使用者的生物钟调节光线……这些科技让家具的角色由被动的使用工具转为主动的生活服务者,而这些智能的家具功能也深受以年轻化、白领化为主导的消费群体的青睐,他们愿意为技术创新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及趣味性而买单。技术并不一定越智能越好,过度堆砌甚至可能导致家具使用门槛的高筑及故障率的增加,真正受用户欢迎的是那种能够完美隐藏其技术,恰到好处发挥功能的家具设计;智能化同样改变着用户的感受和标准,习惯了享受智能功能后难以适应传统产品所带来的技术差距的落差,这种不可逆的消费升级正在刺激整个行业转型。
(三)个性化定制需求与批量化生产的平衡策略
在个性化的消费理念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产品显得平淡无奇,不带个性化特点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越来越难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在尺寸、材质、色彩、功能配置等方面都应当与消费者的个性相契合。但是,达到理想的个性化水平势必带来更高的成本和更长的生产周期,难以平衡这些费用和时间以满足消费者的预算和等待能力,个性化与规模化两者之间的“界限”难以逾越;而个性化模块化,即以标准化模块设计为支撑,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变化各个模块来满足不同的差异化需求,既能获取个性化效果,又可以维持生产效率。而数字化信息技术则对这类个性化规模化的方式提出了更多的选择,通过 3D 设计软件等可让消费者对其定制的产品设计方案可见,借助于柔性制造方式,小批量多批次生产即可实现,大数据分析的展开则可以引导并适应消费者需求,当前这种“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的模式日趋完善并成为发展方向。
结语:
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进步、消费升级的一面,在“重效而轻美”的功能性诉求背后,“一窝端”被打破,标准化产品和大众化需求逐步“低阶化”。家具设计的回归“自我”及多样化需求正体现消费者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及生活质量水准的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环保材质变革、文化自信带来的手工复现,以及科技智能注入,成为当下家居消费形态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靳文奎 , 韩雪 , 吴智慧 . 在线家具设计及其消费者的视觉偏好研究 [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4,31(9):18-23.
[2] 胡丽云.“80”后、“90”后家具消费偏好调查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J].现代商业 ,2018(25):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