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于淑红
秦皇岛市委党校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优势
1.1 发展现状
近年来,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众多乡村依托特色资源,开发出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展示、休闲度假等多样旅游项目,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感受乡村宁静质朴。同时,当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条件,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1.2 发展优势
1.2.1 丰富的旅游资源
秦皇岛市兼具多样自然景观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其海岸线长,沙滩细腻、海水清澈,是海滨度假佳地;北部山区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有祖山、角山等著名自然风景区。此外,秦皇岛市历史悠久,有长城、孤竹文化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以及昌黎地秧歌、抚宁太平鼓等独特民俗风情,为乡村旅游增添魅力。
1.2.2 优越的区位条件
秦皇岛市地处京津冀经济圈,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距离近,交通便捷。京哈高速公路、京哈铁路贯穿全境,北戴河国际机场开通多条国内航线。优越区位吸引大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游客,且该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消费能力强,对乡村旅游需求旺盛,为秦皇岛市乡村旅游提供有力市场支撑。
1.2.3 有力的政策支持
秦皇岛市政府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乡村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开发、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制定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
二、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秦皇岛市在推动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方面虽有努力,但深度和广度不足。许多项目仅简单结合农业与旅游,缺乏对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挖掘,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部分乡村旅游以采摘、农家乐等传统项目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且各产业间缺乏协同合作机制,难以形成产业合力,制约可持续发展。
2.2 专业人才短缺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专业人才支持,但秦皇岛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为当地村民,缺乏系统旅游专业培训,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低,难以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乡村地区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导致乡村旅游缺乏创新活力和专业指导,影响品质和竞争力。
2.3 品牌影响力不足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滞后,缺乏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部分景点虽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但全国影响力小。宣传推广投入不足,手段单一,主要依赖口碑和传统媒体,缺乏对新媒体、互联网的有效利用,难以吸引更多游客关注。此外,部分景点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足,影响品牌形象树立,游客重游率低。
2.4 配套设施不完善
部分乡村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游客基本需求。交通方面,一些乡村道路狭窄、路况不佳,停车设施不足;住宿方面,乡村民宿、农家乐档次低,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缺乏特色和个性化;餐饮方面,品种单一,卫生标准不高;旅游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影响游客旅游体验。
三、秦皇岛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深化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条
3.1.1 推动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开发观赏性、体验性强的农业旅游项目。如结合秦皇岛市葡萄、樱桃、草莓等特色水果种植,打造集采摘、观光、科普、加工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实现农产品到旅游商品的转化,延长产业链,增加旅游收入。
3.1.2 促进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深入挖掘秦皇岛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在长城沿线乡村,开发长城文化体验游项目,让游客参观遗迹、聆听故事、参与民俗活动;在具有民俗特色的乡村,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庙会等活动,展示民俗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3.1.3 加强与体育、康养产业的融合
利用自然山水资源,开发乡村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如登山、徒步、骑行等,举办乡村体育赛事,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康养度假基地,提供养生保健、康复理疗等服务,满足健康养生需求,拓展市场空间。
3.2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
3.2.1 开展专业培训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制定系统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旅游服务技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培训,邀请专家授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鼓励经营单位自主开展内部培训,培养骨干力量。
3.2.2 引进专业人才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专业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提供住房、补贴、职称评定等优惠待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吸引高校学生实习。鼓励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发挥知识和技能优势,推动创新发展。
3.3 强化品牌塑造,提升品牌影响力
3.3.1 明确品牌定位
深入挖掘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特色和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明确品牌定位。如打造“滨海乡村休闲度假游”“长城脚下的乡村文化体验游”“山水田园生态康养游”等特色品牌,突出独特魅力,使游客形成独特认知和印象。
3.3.2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广活动。制作精美宣传视频、图片,在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开展线上旅游直播活动,邀请网红、旅游达人体验式宣传;参加旅游展会、推介会,展示特色产品和品牌形象,拓展客源市场。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提高市场覆盖面。
3.4 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旅游环境
3.4.1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条件。拓宽和改造通往景点的道路,完善景区内交通标识和指示牌,方便游客自驾出行。加强与公共交通部门合作,开通乡村旅游专线,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
3.4.2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加强乡村旅游景点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和规范农家乐、乡村民宿发展,提高餐饮卫生和服务质量,打造特色乡村美食品牌;鼓励发展高品质乡村民宿,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旅游购物场所,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加强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提高数量和卫生标准,为游客提供舒适环境。
3.4.3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乡村旅游景点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机 APP 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景点介绍、旅游攻略、在线预订、实时导航等便捷信息服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游客旅游行为和需求,为乡村旅游规划、开发和营销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5 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3.5.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引导,倡导文明旅游,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5.2 推动绿色发展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遵循生态环保原则,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方式,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对乡村旅游景点的生态修复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避免大规模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作者简介:
于淑红:女,汉族,法学硕士,1975 年 3 月生人,籍贯河北唐山,主要研究方向:基础理论与党史党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