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专项训练方法研究
廖文惠
广东省惠州市德威学校
引言:
在小学时期数学学习当中,学生若想正确理解题意、恰当选择解题方法,审题能力不可或缺,不少小学生解题时常常因审题有误而出现错误,引发数学成绩波动与思维发展滞缓,探究且摸索有效的针对性训练办法,全面增强学生的审题本领,彰显出关键的实践意义,这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数学学习习惯,还为后续数学学习铺设牢固路基。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概述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是指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前,能够准确理解题目内容、把握题意、提取关键信息,判断解题路径的能力,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作答,更影响其逻辑思维、分析判断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尚在发展,常常出现看错题、漏看条件等问题,导致解题错误,因此,系统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审题步骤指导、关键词提取训练、典型题分析等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题效率,良好的审题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审题能力培养可帮助学生正确解题。解决数学问题并非简单地应用知识,还考验学生能否将题目中的文字转换为数学语言,从中找到解题思路。而学生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审题方法和技巧,就会准确地将题目内容转换为数学语言,从中提取出有用信息,进而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提高解题正确率。培养审题能力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小学阶段的教育侧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优秀的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能助力他们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这是因为审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教师若注重在这一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便可使学生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培养事半功倍,从而降低解题时出错的概率。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专项训练方法分析
(一)强化审题意识
对于审题意识而言,是学生面对数学题目之际,主动体认“先精准审题、后高效解题”的必要性,持有认真审视、细致研判题目的习惯,诸多小学生做题时表现出浮躁、急于解答的现象,极易遗漏题目关键条件、题干所给的限制词或题意的转折部分,引发理解层面的偏差,在教学实施进程中,教师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审题环节重视起来,采用口头警示、标准化训练、典例分析等举措,引领学生培育“审题居先”的思维习惯,结合学生相应年龄的特性,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活动形式,诸如审题比拼、题目纠错训练等,激发学生在参与进程中内化审题自觉,引领其渐渐从“他人督促下审题”转变为“自我驱动审题”,最终培育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实施“周长”这一课程教学时,大量学生常常把面积概念相互混淆,说不定会漏瞧题目里有关形状特征的描述,以某一道题目为例证:若有长方形,其长8 厘米、宽5 厘米,求此长方形周长,一旦学生审题马虎,兴许只察觉到“8 厘米”以及“5 厘米”两个数目,赶忙将两数相乘得出 40 平方厘米结果,错将求周长的题目当成求面积的题,教师可实施专项训练计划,首先安排学生读题两次,接着划出关键的字词,好比“长方形”“周长”一类,又激发学生复述题目含义,然后开启求解流程,凭借对比近似题型,好比“确定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大小”,助力学生养成概念辨别本领,通过此类强化审题觉悟的练习活动,学生更可以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要义,还可切实杜绝因疏忽造成的差错,提高解题的综合质量。
(二)训练关键词提取
关键词在题目里是传达重要信息、明确运算流程、弄懂题意的关键参照,准确选取关键词利于学生更高效、准确地掌握题目的核心内涵,小学这个阶段,鉴于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成熟度尚显欠缺,往往出现“只在意数字不看语句细节”的情形,造成审题产生差错,日常教学进行期间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标示核心语词,就如“每”“汇总”“余下来”等数量关系相关用词,含有“求其值”“是怎样的值”“尚差几许”等问题提示词,引导学生找准题目的运算方向要点,借助反复操练、语言剖析训练、题型归类总结等途径,引导学生逐步打造从题目语言中筛选有效内容的能力,形成主动挖掘关键词的良好风气。在一道这般的题目情境里:4 个相同规格的盒子,每个盒子内放置 5 支铅笔,求铅笔一共多少支,若学生缺乏关键词提取训练这一环节,说不定只关注到“5”跟“4”两个数字,从而机械相乘,即便答案或许无误,然而对题目的理解存在混沌感,若学生经历了系统化的关键词训练,可主动辨别出“一个盒子里有”“一共有4 个”“一共有多少”这些关键词,便能够明确该题是典型“每组数量与组数做乘法运算”的应用题,这使学生不只是拥有做题本事,更可领会这样做的内在逻辑,教师可采用训练学生划出“每”“总共”“相同的”这类提示重复量关键词的方式,驱动学生形成乘法应用题语境识别的素养,开展多样化习题设计,好比“4 个盒子,每个存有5 支”与“5 支铅笔存于一个盒子里,有4 盒”,推动学生从多种语言表达里获取相同的乘法线索。
(三)分析题目结构
题目结构指的是数学问题的语言构成、逻辑关系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组织方式,小学生在初学数学时,往往关注具体数字而忽视题干中句子的层次与语义连接,导致对题意理解偏差,通过分析题目结构的训练,学生可以更清楚地分辨“已知条件”“问题要求”等要素,掌握题目背后的逻辑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看作一个整体语言系统,学会分段阅读、标注逻辑词、识别数量关系的表达方式,如“原来”“增加了”“减少了”“还剩”“一共”等,这些词在结构上往往决定了是加法还是减法,长期的结构分析训练,有助于学生建立规范的审题流程,从“看懂题目”上升到“理解结构”,从而减少解题过程中的偏误,提升整体数学理解与思维能力。例如,一道典型的应用题:“图书馆原来有 200 本图书,新购进了 80 本,现在一共有多少本?”,学生如果只是抓取数字“200”和“80”直接相加,可能会做对题,但不一定理解为什么加,若题目换成:“图书馆原来有 200 本图书,借出了 80 本,现在还有多少本?”,没有结构分析能力的学生很可能依旧加法处理,造成错误。教师在讲解此类题型时,应引导学生先划分题目结构:第一句“原来有 200 本”是背景条件,第二句“新购进了 80 本”或“借出了 80 本”是情节变化,最后一句是问题要求,通过分析这些语句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判断事件的方向(增加或减少),进而决定用加法还是减法,教师还可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工具辅助学生梳理结构逻辑,帮助他们将抽象语言转化为可视化的思维路径。通过持续训练,学生在面对不同题型时就能形成清晰的结构分析框架,更准确地理解题意,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
三、结语
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采用科学系统化的专门训练,诸如强化审题理念、训练关键词抓取等办法,能有效辅助学生精准把握题意,弄明白数量的逻辑关系,削减因审题不明造成的错误,良好审题能力能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更能推动他们逻辑思维、语言理解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性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春云 . 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教学指导方法研究 [J]. 电脑爱好者(校园版),2023:105-107.
[2] 李成彬 , 陈圆梅 , 柴安学 . 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J]. 小学数学教育 ,2023(Z1):28-30.